Saturday, August 29, 2009

V. C. Clinton-Baddeley, My Foe Outstretch'd beneath the Tree (1967)

主人公教授A在录音房得到一盘教授B的英语教学录音带。A让俱乐部好友C放给他听,两人听到录音带末尾处很奇怪,里面的女生跟男生说“星期三4号有空”,然后变成音乐。当晚C被杀死了。

最大的嫌犯有两名:一名是D,他的老婆跟C有染;还有一人是E,当日找过C,之后消失不见。

A收到教师B的录音师F小姐寄来的教学带,却发现末尾没有奇怪的电话,也没有混入音乐。A从B那里证实原来的录音带里没有音乐,A怀疑之前听到的录音带被人动过手脚。A发现收到的教学带包裹上面的邮戳是从Highgate寄来。

E终于出现,他童年和C有仇,当晚打了C,他以为自己是杀人凶手,但是尸检表明C死于窒息而非重击。

[SPOILER +/-] 真凶及其动机

凶手是D,他的同谋是F小姐。F篡改了录音带的结尾,寄给六名毒贩,“星期三4号”是碰头时间。C无意中听到了改过的录音带,因此被D灭口,也就是说D的杀人动机并不是老婆有外遇。F的信从Highgate寄出,因为D在那里给她置了一间房子,这暴露出他们两人的关系。

关于录音带线索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情节组织有点薄弱。

Wednesday, June 17, 2009

Siobhan Dowd, The London Eye Mystery (2007)

最近很忙没有时间更新blog,今天来补一篇电梯密室。这部小说出版不久,因此没有收录进bobo的书单。

所谓的London Eye是伦敦的一个大摩天轮。在两个小孩A和B的注视下,小孩C上了摩天轮。摩天轮转了一圈之后,C却没有下来。A和B在摩天轮旋转期间一直盯着C的密封舱,在密封舱到顶的时候还核对过,所以应该没有盯错。

家长向警方报案,三天过去大家都没有找到C,他到底上哪里去了?

A和B提出8种可能的理论,其中有几种纯属搞笑,比如人体自爆和时间黑洞。

[SPOILER +/-] 诡计

C的朋友D戴着假发,穿着外套和C一起入舱,在舱内C把假发和外套交给D穿戴。

C后来跑到一个废弃的大楼里,被A的父亲误锁在里面三天,靠喝厕所水箱里的水度日(好惨),差点玩完。

Friday, May 22, 2009

James Yaffe, Department of Impossible Crimes (1943)

作者15岁时发表的第一篇侦探小说短篇,刊载于EQMM上。

A死在电梯里,背后插了一把刀。证人B目睹A在五楼坐电梯下去,证人C、D目睹电梯上了五楼,停了一会儿,然后下到一楼,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停顿。电梯里只有一楼和五楼的按钮上有A的指纹,没有其它的指纹。A的健康状况不大好。

[SPOILER +/-] 诡计

A进入电梯的时候还活着,电梯下降的时候晕倒。C、D看到A倒在电梯里,C大叫“A死了!”,D吓得惊声尖叫。从D的角度其实看不到A的背后。C指使D去报警,自己趁机杀死了D。

Thursday, May 21, 2009

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

今天完成了吉林出版集团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的初稿。因为Helen McCloy是我喜爱的作家,所以这一个多月来的努力是相当愉快的体验,感谢私家侦探给我这个机会。无论稿件最后是否被采纳,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国内出版社合作,为国内的推理事业尽一份力。

我个人很喜欢读书评,但自己动手写导读类的文章还是头一次。因为之前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写出来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大家批评。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就是导读当中提到的书,都是我看过的;导读里面的内容,超过80%是我自己总结的。我感觉国内的导读、介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写导读的人自己没有读过足够的书,很多句子从网上照搬,也不管人家说得有没有道理,反正自己没看过,当然更谈不上自己的观点了。(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客观条件的问题,就是很多原版书在国内不容易找到,因此不能完全苛求。)我觉得写评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看书再说话,看了书才能有自己的观点。不然写来写去总是别人的视角,那就没有意思。只要是自己的观点,不用怕说得不对或者不全面,都有价值。不对可以订正,不全面可以补充,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就一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一定能给别人启示,就是有益的尝试。

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1.1版

1.02版:增加作品的中文译名和中短篇小说介绍。
1.03版:把所有的人名、书名、引文都翻成了中文,方便国内读者阅读。语言上的一些改动。
1.04版:增加了关于心理悬疑的讨论。
1.1版:格式上减少罗列,读上去更像是文章。

Tuesday, May 19, 2009

Helen McCloy的理系推理

颇有这么一类“心理分析”,打着“心理”的旗号,其实是胡乱猜测,既无事实根据,也无逻辑基础。(比方说Gladys Mitchell在Death at the Opera里面有这样一个推理:因为死者没有注意到现场的异常情形,所以凶手一定是个话痨,不断地跟死者说话以吸引其注意力。&^%$$%#@^#!)相比之下Helen McCloy的线索和推理就很扎实,以科学事实为基础,读来十分可信。

Helen McCloy的很多案情解决需要用到一些生僻的科学知识。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汇,就是“理系推理”。和某些日本作家纯粹炫学、可有可无的“理系推理”不同,McCloy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总是对案情解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作者自己很好地概括在The Bug That's Going Around (1979)里面:

In most of Dr. Basil Willing's murder cases the essential clue has been some scrap of rare information.

列举如下:
  • Dance of Death (1938) 讨论了毒药引起身体变热的科学依据。
  •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死者生前从事化学研究。书中讨论了某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 The Deadly Truth (1941) 案情解决利用了关于听觉限度的科学知识。
  • Who's Calling (1942) 关于视觉的生僻知识。
  • Cue for Murder (1942) 关于某种疾病的生僻知识。
  • Panic (1944) 相当专业的密码学算法讨论。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物理学常识。
  • Two-Thirds of a Ghost (1956) 医学和文学的生僻知识。
  •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本作的科学基础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 The Impostor (1977) 密码算法。
  • A Case of Innocent Eavesdropping (1978)* 关于视觉的生僻知识。
作为一个女作家,Helen McCloy能在作品中运用这么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和早年R. Austin Freeman、Arthur B. Reeve开创的“科学侦探”的流派不同,Dr. Basil Willing从不使用奇怪的科学仪器(The Man in the Moonlight里的测谎仪除外),也不把科学实验当成一种常规的侦破手段,而更多地是用知识来进行推理。

Helen McCloy的非物质线索

后人评价一个侦探小说作家,最主要的是看他/她和别的作家有什么不一样,给侦探小说这种类型小说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新的发展。通常认为Helen McCloy对侦探小说的最大贡献是心理分析,因为她的主人公Dr. Basil Willing是心理医生,能窥探别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在出道作Dance of Death (1938)里,Dr. Willing说出了下面这句话:

Every criminal leaves psychic fingerprints, and he can't wear gloves to hide them.

这句话可以说是Dr. Willing破案的指导方针。古典侦探热衷于收集指纹、烟头一类的物质证据,到了Dr. Willing这里,则更看重嫌疑人的话语、感觉、思想、行为等一系列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证据(intangible clue)。我个人认为“非物质线索”这个概括比“心理分析”更准确。下面是具体的例子:
  • Dance of Death (1938) 凶手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做出了一个不自然的行为,暴露出他(她)的思想,成为Dr. Willing破案的主要线索。
  •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凶手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说出了一句,暴露出他(她)的思想
  • The Deadly Truth (1941) 凶手的一句暴露了他(她)的听觉异于常人。
  • Who's Calling (1942) 凶手的一句暴露了他(她)的视觉异于常人。
  • Cue for Murder (1942) 凶手的某种怪异行为(放出笼里的鸟)暴露了他(她)的过去经历。
  • Panic (1944) 狗的某种反常行为暴露出死者是被杀死的。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大量的对凶手性格形成的心理分析。
  • Alias Basil Willing (1951) Dr. Willing通过分析盲人对世界的感觉,得以解开奇怪的死亡留言。
  • Murder Stops the Music (1957)* 狗的异常行为暴露了凶手的过去经历。
另外McCloy非常喜欢采用“涂鸦”这种线索。一般是受害者或者凶手在纸上留下奇怪的记号,含有某种隐晦的意义。一旦涂鸦得以破解,案情就明晰了一大半。涂鸦本身是物质线索,但它反映的是受害者或者凶手当时的思想,因此也可以算是一种心理线索。这样的例子包括:
  • The Goblin Market (1943) 死者死前留下奇怪的涂鸦,包括一些字母,和一个奇怪的饼和方块构成的图形。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离家出走少年的笔记本上出现E、I、R三个字母组成的奇怪的涂鸦。
  • The Bug That's Going Around (1979)* 电话簿上的奇怪涂鸦。
和Dr. Willing锐利的洞察力相对,小说里的凶手也经常采用心理方面的诡计。最典型的是恐吓诡计,代表作有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The Singing Diamonds (1949)、A Question of Time (1971)。此外Mr. Splitfoot (1968)里的心理密室和Burn This (1980)里凶手对狗的听觉操纵也都属于心理诡计。

运用心理分析的侦探小说其实不少,但像Helen McCloy这样持续、稳定地采用心理线索和心理诡计的作家则不多见。可以不夸张地说,Helen McCloy的Dr. Basil Willing系列小说开创了“心理侦探”这一崭新的侦探模式,在传统的古典推理中独树一帜。

Helen McCloy的战争题材小说

Helen McCloy的多部小说以战争为背景,融合了侦探、间谍、动作等诸多元素。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的主人公之一是从德国逃亡的科学家。The Goblin Market (1943)围绕德国的潜水艇展开。Panic (1944)是密码间谍小说。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分析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和纳粹思想的形成。晚期作品The Impostor (1977)和The Smoking Mirror (1979)也都和间谍、战争有关。

Helen McCloy的不可能犯罪

Helen McCloy的以下几部作品涉及不可能犯罪:
  • Dance of Death (1938) 死者在大雪天中暑身亡。两个人喝下同一杯毒药,一人死亡,另一人却安然无恙。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密室杀人。
  •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 分身(doppelganger)。
  • Unfinished Crime (1954) 不可能盗窃。
  • The Further Side of Fear (1967) 密室盗窃。
  • Mr. Splitfoot (1968) 监视下的密室杀人。
  •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密室中的惊吓杀人。
其中The One That Got AwayUnfinished Crime这两部书Robert Adey没有收录。另外Who's Calling (1942)讨论了poltergeist(弄乱的家具)。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里消失的子弹,Panic (1944)里的非人类足迹也可以算作边缘化的不可能犯罪。

Helen McCloy的密室不可能犯罪基本可以分为机械密室和心理密室两类,比较出色的是心理密室。

Monday, May 18, 2009

Helen McCloy的作品打分

以下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

A+: The Singing Diamonds (1949)*, Mr. Splitfoot (1968)

A: Dance of Death (1938), Cue for Murder (1942), She Walks Alone (1948),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 Better Off Dead (1951)*

A-: The Nameless Clue (1941)*,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50), The Slayer and the Slain (1957)

B+: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The Goblin Market (1943), Do Not Disturb (1943), Panic (1944)

B: The Deadly Truth (1941), Alias Basil Willing (1951), The Long Body (1955)

B-: Who's Calling (1942), Unfinished Crime (1954),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C: Two-Thirds of a Ghost (1956), Before I Die (1963), The Further Side of Fear (1967), Burn This (1980)

D: A Change of Heart (1973), The Sleepwalker (1974), Minotaur Country (1975), The Changeling Conspiracy (1976), The Impostor (1977)

其中*是中短篇小说。我认为Through a Glass, Darkly的中篇小说版本可以得A,但是长篇只能得A-。

Helen McCloy长篇作品一览

至此我已介绍完了Helen McCloy全部的长篇作品。它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以Dr. Basil Willing为主角的系列作品,共计13部,剩下的是非系列作品共计14部(不包括两部短篇集和中篇小说Better Off Dead,尽管它出过单行本)。总的来说Dr. Willing系列更侧重推理,非系列作品更侧重心理悬疑。但这也并不绝对,比方说The Goblin Market从风格上来看就更像非系列作品,事实上在那部书里Dr. Willing也是到最后才亮出身份。

从时间上来看,这27部长篇可以大致以1951年为界划分成两个阶段。早期作品比较侧重侦探(detection),晚期作品更侧重悬疑(suspense),列举如下:

第一阶段:
  • [BW] Dance of Death (1938)
  • [BW]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 [BW] The Deadly Truth (1941)
  • [BW] Who's Calling (1942)
  • [BW] Cue for Murder (1942)
  • [BW] The Goblin Market (1943)
  • Do Not Disturb (1943)
  • Panic (1944)
  • [BW]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 She Walks Alone (1948)
  • [BW]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50)
  • [BW] Alias Basil Willing (1951)
  • Better Off Dead (1951)
第二阶段:
  • Unfinished Crime (1954)
  • [BW] The Long Body (1955)
  • [BW] Two-Thirds of a Ghost (1956)
  • The Slayer and the Slain (1957)
  • Before I Die (1963)
  • The Further Side of Fear (1967)
  • [BW] Mr. Splitfoot (1968)
  •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 A Change of Heart (1973)
  • The Sleepwalker (1974)
  • Minotaur Country (1975)
  • The Changeling Conspiracy (1976) a.k.a. Cruel as the grave
  • The Impostor (1977)
  • The Smoking Mirror (1979)
  • [BW] Burn This (1980)
其中BW代表Basil Willing系列。当然这个划分也不绝对,比方说作者最好的不可能犯罪小说Mr. Splitfoot就属于第二阶段。这只是我个人的很粗的划分。

我研究这个单子的时候发现,在1957年和1963年之间有一个长达6年的间隙,其间作者没有出过一部长篇小说!我注意到Helen McCloy和Brett Halliday(也是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在1961年离婚,忍不住大胆猜想,会不会是作者在那段时期家庭出了问题,以致影响到了产量?(是不是太八卦了……)

George Goodchild, McLean of Scotland Yard (1929)

作者Inspector McLean系列的第一本书,由15个小短篇组成,推理成分较弱。其中第12个故事是一个电梯密室。

1. 有一户人家连续发生失窃案,请McLean去调查。结果坏蛋绑架了McLean的副手Sergeant Brook,并冒充Brook去作案,被伪装的McLean识破。

2. 有人连续收到四个黑便士后死亡。黑便士代表什么?

[SPOILER +/-] 黑便士的意义

死者早年有四个黑人仇家,名叫Penny。凶手是死者的兄弟,他寄黑便士是为了嫁祸别人。

3. McLean变装阻止了一起毒杀案。

4. McLean的宿敌Dr. Fingal绑架了McLean的妹妹,McLean将她解救出来,并擒获了Fingal的几个党羽。

5. A一氧化碳中毒死在汽车里,车窗紧闭,是事故还是谋杀?A的肠子里藏有钻石。

[SPOILER +/-] 诡计

凶手为了获取A肚子里的钻石把他迷倒,放在车里通毒气。

6. 毒药抹在信封口上的毒杀诡计,老掉牙了。

7. 双胞胎不在场证明诡计,也老掉牙了。

8. 通灵会上发生的杀人案,A在黑暗中中枪而死,手枪在窗外找到,无人出入现场。本集中最好的故事。

[SPOILER +/-] 真相

A自杀,他的兄弟为了掩盖自杀的事实把A的手枪丢到窗外,这样A的孩子可以获得保险赔偿。

9. 庄稼地里不断地发生离奇大火。

[SPOILER +/-] 真相

有坏蛋用燃烧弹放火,他想把农民赶走获得地里的矿。

10. McLean破解密码救出了Dr. Fingal的人质。

[SPOILER +/-] 密码

打字机上的简单字母置换。

11. 鬼屋里老发出奇怪的声音,McLean破解其中的秘密。

[SPOILER +/-] 真相

有人用squeaker发出怪声。McLean找到了藏在水箱里的金块。

12. 电梯密室。A活着进入电梯,上到楼上开门的时候已经中刀而亡。提示:电梯运行很慢。

[SPOILER +/-] 诡计

凶手飞快地跑到楼上,顺缆绳爬下电梯,刺死A,再爬缆绳逃离。(这电梯走得真够慢的,寒……)

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电梯密室。

13. 离奇的死亡,凶手身上找不到伤痕。

[SPOILER +/-] 诡计

凶手用微生物杀死了死者,最后自己也死了。

参见Sir Arthur Conan Doyle, The Adventure of the Dying Detective (1913)。

14. A注意到对面的牙医诊所总是只有人进没有人出,有一天他自己去了一趟,在候诊室的杂志上看到大量血迹。A报警,但是警察调查不出什么问题,A快要疯了。

[SPOILER +/-] 真相

牙医应朋友B的请求花钱请人进入诊所直到晚上才离开。B这么做是为了证明A精神有问题,从而剥夺A的遗产继承。

不错的故事,很有Sir Arthur Conan Doyle, The Red Headed League (1891)的风格。

15&16. McLean经过搏斗终于逮捕了Dr. Fingal及其爪牙。既无谜题也无推理。

本集中比较好的故事是8和14,其它的都不必看。

Helen McCloy,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50)

本作可以说是Helen McCloy最富盛名的小说,由1948年的同名中篇小说注水而成。长篇比中篇多了一个杀人案,除此之外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推荐看中篇小说就可以了。

本作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女教师A连续被两所学校解雇,原因是总有人看到她的“分身”(doppelganger)。比方说刚刚看到她上楼,过一会儿她又从外面进来了。A自己也觉得很困惑。有一天A在自宅死掉了,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像是自然死亡。

[SPOILER +/-] 诡计

凶手是男人。他化装成A的样子在学校出现,让人以为存在A的“分身”。A的住宅由两个对称的房间构成,两边的家具布置也完全对称,中间由一扇玻璃门分隔。凶手把灯泡换成坏的,又把玻璃门换成镜子。A晚上回家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映像,还以为是“分身”,惊吓而死。

凶手身上的气味和A的香水味道不同,给Dr. Willing留下了线索。

这个诡计比较异想天开,可行性值得商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推崇Mr. Splitfoot。作者在改编中篇小说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背景介绍,但可惜让A死得太晚,到最后已经没有多少推理空间。还是作者早期的小说更加紧凑一些。

Thursday, May 14, 2009

Gladys Mitchell, The Mystery of a Butcher's Shop (1929)

高利贷商人A消失,他的表兄B认为他去了美洲。B在树林里挖洞。肉店里发现疑似A的无头碎尸。树林中有一快石头上面有血迹,似乎和命案有关。神父C的女儿D在垃圾堆里发现一个内部沾满血迹的皮箱,上面有A的名字,神父C以前曾经向A借过这个皮箱。D担心这个皮箱会惹麻烦,便和小孩E一起去树林埋掉。E突发奇想,偷了几条鳟鱼想放到皮箱里一同埋到地里,结果回来发现皮箱消失了!

神父C在海滩上捡到一个骷髅头,怀疑是A的脑袋,于是请人用粘土把它恢复原貌。恢复出来的脑袋很像A,但是粘土里面的骷髅头变成了一个椰子!是谁偷走了骷髅头?

警察怀疑B杀死了A。B招供自己和A在树林里发生争吵,他出手打晕了B,之后去了酒馆。

警察在A挖的洞里找到皮箱,里面塞了鱼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Grimsby来的礼物”。

医生F的女儿G承认自己当晚进入树林与某男密会,她看到一个黑衣人从林子里跑过。青年H当晚在酒馆和人发生争执受伤。D在博物馆里见到A的骷髅头。

Mrs. Bradley从神父家的女仆那里得知她把A的皮箱装满了脏衣服送给洗衣妇I。Mrs. Bradley和E在树林里搞犯罪现场重建,突然一支箭擦着Bradley的头钉进树干。H的丈夫J以Robin Hood的装束出现,并向Bradley道歉。

骷髅头从博物馆里消失。警察在Mrs. Bradley的指引下在肉店柜台抽屉里重新找到了骷髅头。

[SPOILER +/-] Mrs. Bradley的假指控

神父C用小刀杀死晕厥的B,听到G和H走近偷偷溜走。H发现尸体,裤子上沾了血迹,为了掩盖跑到酒馆和人打架故意受伤。C后来回到现场搬运尸体,皮箱里留下尸体的血迹。

这时传来消息,凶手自杀了。

[SPOILER +/-] 荒诞的真相

J以为自己老婆H和A有私情,在树林里等待他们出现。A和B发生争吵,B把A打翻,A当时便死了。

J把A的尸体拖到石头上,搞不清楚A到底死了没有,切下A的头。H和医生F进入树林,之后G和H进入树林。G看到的黑衣人是她父亲F。H发现尸体后跑到酒馆和人打架。J回家拿了工具于半夜回到树林,切割尸体,脱下尸体衣服,用皮箱装回家。他老婆帮他洗了衣服,他居然还留下死者的裤子自己穿!

皮箱后来是J埋在地里的。J最后自杀了,尽管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凶手——他分尸的时候A已经死了(Mrs. Bradley是怎么知道的???)。

本书是Gladys Mitchell的第二部作品,在作者的系列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如果概括成两条,就是荒诞不经、纷乱无章。

一、荒诞不经。要我说本作中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经常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为什么B要挖洞?为什么E要把鳟鱼放在皮箱里?为什么凶手要碎尸?为什么要把尸体搬到肉店里?为什么要移动骷髅头?这些谜题最后全都没有合理的解释!我很欢迎侦探小说里有怪诞的情节,但有一个前提是任何怪诞的情节最后都必须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不能变成荒诞。而Gladys Mitchell的小说却偏偏走的是荒诞路线,让我无法接受。

二、纷乱无章。本书的故事叙述极为混乱,线头既多且杂,缺乏条理。一会儿蹦出这个人,一会儿又蹦出那个人。案发当晚大家像赶集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在树林里冒头。Mrs. Bradley破案没有什么目的性,基本上是随机行走,碰到谁算谁。也没有推理,到最后我也没明白她怎么看出的凶手。

如果荒诞纷乱也算是一种风格,那么我必须承认Gladys Mitchell是个中高手,能够完全不顾读者感受,一部接一部地制造同一类型的小说,还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我说这个话并没有讽刺的意味,因为细究起来,侦探小说当中或许当真可以划分出一个“荒诞派”。这方面的顶级大师当数Harry Stephen Keeler,一生写了数十部情节无限复杂、内容荒诞不经的“网式”(webwork)侦探小说,也有不少拥趸。Peter Dickinson或许也可划归此派。

很奇怪我在网上找不到Gladys Mitchell和Harry Stephen Keeler的比较,单看本作实在是像极了Keeler的作品。本作当中有“移动骷髅头”(traveling skull)的设置,而在Keeler的每部作品中都一定会出现骷髅头(MacGuffin,指跟剧情无关但一定会出现的东东)。Gladys Mitchell比Keeler出道更早,我很怀疑Keeler受到她的影响。

本作最后给出Mrs. Bradley的侦探笔记和人物行为时间表。应该还有图,但是我看的Rue Morgue新版没有图,可能是出版社略去了(深恶痛绝)。

Tuesday, May 12, 2009

John Rhode & Carter Dickson, Fatal Descent (1939)

又名Drop to His Death

Dr. Glass访问出版社大楼,从一层到六层分别是A、B、C、D、E&F、G。楼里连续发生奇怪的盗窃案,失窃物品有一个钟、一架模型飞机、一把E的.45手枪、一本书。C在自己的壁橱里找到模型飞机的碎片。

Dr. Glass在五层和F说话的时候听到电梯传来一声枪响,冲出去的时候电梯仍在下降,他赶到底层打开电梯门,发现G中枪死在里面。这是G的私人电梯,外人不能乘坐。电梯顶上的天窗碎裂,玻璃掉满一地。看样子有人从电梯顶上开枪,子弹穿过天窗击中了G,可是电梯里面找不到手枪。

验尸结果H死于.45的枪弹,但外套上没有火药痕迹。一楼的门丁听到枪响之后似乎传来什么东西撞击的声音。电梯门上有玻璃窗口,当电梯经过的时候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五层的Dr. Glass和四层的D都看到G在电梯里下去。案发时E正在五层的厕所冲洗受伤的手腕,五层的前台H小姐当时在四层,枪响之后听到像是人的笑声。

电梯工I证实电梯运行中门不可能打开,因此不可能有人从某层的梯门进入电梯通道,在电梯顶上开枪。要想打开梯门,电梯一要没人,二要处于和某层地板齐平的位置。不过如果切断电源的话,可以用手动的方法让电梯升降,然后打开某层的梯门进入电梯运行的竖直通道。I当天早上进电梯通道检查过一切装置正常。

H的秘书J证实她亲自将G送入电梯。J还看到E从消防通道往楼顶的方向走。C失踪。

[SPOILER +/-] Dr. Glass提出第一种手法

E和D合谋。E在楼顶切断电源,手动把电梯放下去。因为没有通电所以D可以在下面的楼层打开梯门。D用E的手枪从天窗打死G。他们用吸尘器的声音模拟电梯运行时的声音。

之后的犯罪现场重建证明这个法子行不通,因为要想在手动状态下打开梯门,电梯必须静止呆在和某层楼板平齐的位置,而案发时电梯没有停下来过。

这个声音诡计参考Carter Dickson, He Wouldn't Kill Patience (1944)。

警方在电梯通道下面找到一堆破烂,包括两本厚书、两截通气管、碎掉的雕像、薄荷糖的盒子、电池、耳环等等。

Dr. Glass和警长一起进行犯罪现场重建,电梯的钢缆却突然断掉一根,所幸无人伤亡。

A被人用.45的子弹打死。警方在五楼的厕所水箱里找到.45的手枪,确认两起命案的子弹都从该枪射出。

警方找到失踪的C。G生前认为C是一系列失窃案的祸首,C予以否认。C在警察的逼问下承认自己案发时发出了笑声,因为他看到电梯从四楼经过时,G耷拉着脑袋坐在电梯里,模样十分滑稽。

[SPOILER +/-] Dr. Glass提出第二种手法

凶手是J。她事先杀死G,把尸体放入电梯,然后在顶楼滑轮间从地板上走钢缆的缝隙往下开枪,射出空包弹。这种方法虽然不足以杀人(因为无法通过缝隙瞄准),但足以击碎天窗。

[SPOILER +/-] 真正的诡计

凶手是电梯工I。他事先用E的手枪往地里开枪,然后挖出有膛线的子弹。他组装了一个电路,一端开路,旁边放了一个气压表,当电梯下降到某一高度,气压表指针转到特定位置,就会接通电路,触发火花塞,点燃通气管里的火药,射出准备好的子弹。他把这个电路装在一个薄荷糖的盒子里,早上检查电梯的时候放在天窗上面,用一本厚书压住。因为书皮是黑色的,所以在黑色的电梯顶上起到了隐蔽的作用。

装置爆炸以后变成碎片,从电梯边缘的缝隙掉到下面的通道里。电梯下面发现的摔烂的钟其实是气压表。他摔坏模型飞机是为了获得上面的火花塞。他把手枪浸在水箱里,是怕人验出只有一个弹匣最近射过子弹。第一起命案之后他把电梯的钢缆搞坏一根,是为了得到机会到下面去捡回装置残骸,但最终没能达到目的。

Dr. Glass在犯罪现场重建那天晚上给I打了个电话,当时I就在现场,但他冒充外线接线员“接”到自己家里。

本书内容颇为复杂,可能因为是二人合作的结果。最终诡计极富想象力,缺点是过于复杂,以至于让人严重怀疑其可行性。如果不加以深究,只当作小说来读还是不错的。凶手在核心诡计之外尚有若干小诡计,均具一定水准。

[SPOILER +/-] 内容上的一些缺憾之处
  1. 电梯里面尚有相当空间,怎么能保证向下自动射出的子弹能击中受害者?在我看来这是最大的问题。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改为狭小电梯。Roger Scarlett, Murder among the Angells里面通过轮椅把受害者固定的方法更好。
  2. C的证言说谎,违反fair play。虽然是为了第二个解答做铺垫,还是让人觉得有些缺憾。
  3. 凶手有些不必要的举动,比如火花塞完全不必从模型飞机上获得,摔碎雕像混淆证据也属多余。

Wednesday, May 06, 2009

Gladys Mitchell, When Last I Died (1941)

Mrs. Bradley在少年劳改所偶然得到一本女老师A的日记。日记当中A记述了一系列事情:劳改所逃跑了两个小孩,A帮助他的表兄B和B的妻子C找到一幢闹鬼的住宅,A的姨妈D被萝卜丝噎死,B从楼上窗户摔下来差点摔死。日记在一个地方突然中断了。

Mrs. Bradley得知B从楼上摔下来两次,第二次的时候摔死了。A作为主要嫌犯受到审讯,但后来因证据不足开释,随后不久她投水自尽。Bradley造访鬼屋,了解到B生前邀请朋友来家搞通灵术,结果房间里真的出现家具移位的现象(poltergeist)。

Bradley发现从A的墓碑上的日期推算出的年龄和A的实际年龄不符,并由此发现真正溺死的是A的妹妹,A冒充她妹妹活着。是A杀死了她妹妹吗?不然她为什么要假冒身份?

Bradley在鬼屋外面的井里发现秘道,通到鬼屋里面,并在下面发现失踪的两个小孩的尸体。是谁害死了他们?

[SPOILER +/-] 真相

A放跑两个小孩,和B一起把他们关在秘道里,在B搞通灵术的时候那两个小孩偷偷跑出来弄乱家具。B第一次从窗户摔出去是小孩干的,第二次是C干的。B死后两个小孩也死在秘道中,C掩埋了他们的尸体。B死后A作为嫌犯一直关押,因此A没有时间掩埋尸体,只有C有时间掩埋尸体,Bradley由此判断C是凶手。

A的“日记”是B写的,因此里面有很多记录和事实不符。

本作的核心诡计和Helen McCloy, She Walks Alone (1948)有相似之处,个人认为McCloy的作品要好得多。

本作是Gladys Mitchell的代表作之一。它暴露了Mitchell的几条典型硬伤:

1. 叙述冗长。本作的情节其实比较简单,没有必要写得这么啰嗦,大段的英式叙述让人昏昏欲睡。

2. 情节混乱。没有什么条理可言,感觉作者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3. 缺乏逻辑。所谓的“推理”其实根本不是推理,甚至也不算“心理分析”,充其量就是Bradley的感觉,一点也经不起推敲。比方说Bradley认为小孩死在B之后,就没有什么证据。

优点只有一个:Mitchell擅长让凶案发生在奇怪的场景(setting),这次是劳改所和鬼屋。

另外本作的章节标题很有意思,呈中心对称分布,就是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的标题一样,第二章和倒数第二章的标题一样,等等。让人想起Helen McCloy,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每章标题都以Ex开头,以及Ellery Queen, The Greek Coffin Mystery每章标题首字母连起来形成THEGREEKCOFFINMYSTERYBYELLERYQUEEN。

Monday, May 04, 2009

Stanislas-Andre Steeman, Six Dead Men (1932)

Prix du Roman d'Adventures 1931(冒险小说赏)

六个好兄弟五年后重聚平分一笔巨额财产。A从船上跌落水中溺死,不知道是事故还是谋杀。有人在窗外向B开枪,B身受重伤,大家出去叫人,回来以后却发现B连同身下的床罩都消失不见!是谁搬走了濒死的B?

C坐电梯上楼,电梯在二楼停下,开门以后D看到的却是已被刺死的C!C在瞬间死亡,死人如何能够按下按钮,开动电梯?这个谜团很快就被解开:

[SPOILER +/-] 电梯诡计

凶手在一楼杀死C,把尸体放入电梯,然后跑上三楼呼叫电梯,于是电梯上行。D知道C要上楼在二楼把电梯停住了,结果电梯没有上到三楼。

警方在河中发现了一具无头尸,尸体躯干上有一条纹身"To Frida for life",由此确认是消失的B。接下来D、E、F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

[SPOILER +/-] 无头尸诡计

凶手是B。他的同伙在外面开枪,他假装中弹,把红色液体洒在胸前,之后带着床罩逃跑,以免别人查出来床罩上的不是血。他后来杀死同伙,因为他事先在自己身上刺了和同伙一样的纹身,所以无头尸看上去像是他的尸体。

本作的诡计今天看来很普通,但是在1932年能想出这样的诡计还是值得小小地表扬一下。对比Ellery Queen, The Egyptian Cross Mystery (1932),Agatha Christie, Ten Little Niggers (1939),以及多年后高木彬光《纹身杀人事件》(1948)。

Friday, May 01, 2009

Roger Scarlett, Murder among the Angells (1932)

本书曾经被江户川乱步改编为《恐怖的三角公馆》。我没有看过《三角公馆》,看到网上有人评论说水平一般,觉得有些吃惊,因为原作的水准是相当不错的。我想可能有改编的问题。很多古典时期的优秀作品,一经翻译、改编,立刻面目全非。如果只是翻译水平差还好,最怕译者自作聪明,胡编乱改。我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套中文的S. S. Van Dine,明明是缩写版,却没有地方标明,不明真相的读者恐怕还以为原著就是这个水平,那可真是贻害大众了。

Angells家的双胞胎兄弟A、B住在一间L形的宅子里(不知道“三角公馆”是哪里来的),两人各住一边,中间靠一个电梯分隔。A这边住了A和他的两个儿子CD,以及A的妻子的姐姐E。B这边住了B和他的养子F、养女G,以及G的丈夫H。

当年AB的父亲留下奇怪的遗嘱,两个兄弟谁活得长谁将得到全部遗产。A长年生病,觉得自己活不过B,请了律师I来和B商量签订新的合同,无论谁先死,遗产都在A的两个儿子CD和B的子女FG之间平分。B说要考虑一下。I来的路上听到有人把什么东东丢到河里。

B告诉H有人偷他钱盒里的钱,H帮他取来钱盒,建议他可以在钞票上做记号,以便追踪是谁偷的钱。管家J通报说有一个穿衣戴帽的生人求见,可是管家回去请他的时候,那人却消失不见。过了一会儿,F听到枪响,B中枪倒在饭厅里,H在他旁边。管家J被人打晕。

H说在他和B说话的时候有人从外面透过帘子向里开了一枪,打死了B。J苏醒过来也回忆说看到之前来访的陌生人开枪。

警长Kane在窗外发现疑似凶手的脚印,但是脚印之间的距离表明凶手在离开的时候在走而不是在跑,这不符合常理。Kane由此推断凶手事先留下脚印故布疑阵。I之前听到的声音是凶手把鞋子扔到河里。

A得知B的死讯坚持按原计划修改遗嘱。I帮他准备了新的遗嘱,A签了字。管家J再次看到神秘的陌生人,陌生人再次消失,并从绘画室偷走了I保管的遗嘱。

I取出遗嘱的另一份副本,A坐电梯从楼上下来准备再签一次。E把轮椅上的I推入电梯,等电梯下降到底层的时候,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却是中刀身亡的A!

Kane变魔术般地取出“丢失”的遗嘱,原来I给大家过目遗嘱的时候,Kane偷偷调了包。出乎I的意料,Kane让I主动透露给大家遗嘱找到了。

Kane检查阁楼的时候破解了凶手的电梯诡计。

[SPOILER +/-] 电梯诡计

凶手在阁楼系了一根绳子,穿过下面的电梯栅栏,然后进入电梯,在绳子末端系上匕首。电梯开动往下运行的时候,匕首的把卡在电梯的栅栏上,拽断绳子,匕首便向下射出。A坐在轮椅上不能移动,被刀刺死。

H说B没有在钱上做记号,但Kane还是发现了钞票上的微小记号,由此判断管家J是小偷。J供认不讳。

Kane料到凶手会再次冒险偷取遗嘱,布下天罗地网……

[SPOILER +/-] 真相

凶手是H。他在帮B取钱盒的时候假冒陌生人在J面前出现,然后脱下衣帽以自己的身份回到饭厅。之后,他再次装成陌生人从外面打死B并打晕J,然后再以自己的身份回到B的尸体旁边,假装整个过程一直在饭厅里跟B说话。H离开饭厅的时候B在钱上做了记号,可H并不知道这一点,说明他曾经离开过现场。

H的杀人动机很奇特,因为他不想妻子继承B的钱获得经济独立,从而摆脱他的控制。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总共附有惊人的9张插图:饭厅平面图、Angell House总图、一楼平面图、绘画室平面图、电梯纵视图、二楼平面图、阁楼平面图、三楼平面图、地下室平面图。在我看过的所有欧美侦探小说中,数这本的插图数量最多,可见作者用心。(亚军是C. Daly King, Obelists En Route,8张插图。《人狼城》也有很多插图,不过那是四卷本。)小说第十章给出了人物活动时间表。Roger Scarlett一共写过五部长篇,均具有相当水准,以后有时间系统整理。

本作最强的地方是遗嘱的设置以及凶手的杀人动机,相比之下电梯诡计虽然也还不错,倒显得有些逊色。

Thursday, April 30, 2009

Alan Thomas, The Death of Laurence Vining (1928)

Laurence Vining是一个著名的犯罪学家,Dr. Benjamin Willing是他的助手(为什么我老想到Dr. Basil Willing)。小说开篇Vining刚解决了一桩疑案,意气风发。

Vining的养子A正在和他的女秘书B恋爱,Vining因为不满A无所事事中止对A的经济援助。Vining收到匿名信让他去Hyde Park和一个戴红帽子的女子相见。Vining的朋友C来找他,两人聊了几句Vining很怒地回到自己房间,却不肯告诉Dr. Willing他们说了什么。

Vining意外地死在Hyde Park。事发经过如下:Hyde Park有一个电梯,Vining从高层进入电梯,高层的电梯工W1关上电梯门开动电梯,然后电梯一路运行到底层,开门的时候楼下的电梯工W2和在那里等着上楼的Dr. Willing一起目睹Vining倒在电梯门口,身上披着L.V.字样的雨衣,背上插了一把刀,已绝气身亡。是谁用什么方法在密闭电梯里杀死了Vining?

A和Vining的马来黑人男仆D双双失踪。当天A和B也有约会,但是A爽约,B空等了一个下午。Vining的女仆E当天下午放假,她自称下午都在逛街,但是他的男朋友电梯工W1说见到她在Hyde Park出现。在警察的仔细追问下,W1说他只是见到一个戴着红帽子的女人,因为E经常戴红帽子,所以他想当然地把那人当成E。W1看到红帽子女人从电梯旁边的紧急螺旋楼梯下楼,Vining跟着下去,但是过一会Vining又从楼梯上来,坐电梯下去,接着就发生了命案。警察觉得Vining这样折返上下楼很奇怪。

烟草铺的售货员当天下午看到一个黑人经过,警方怀疑是D,又在现场的电话亭里找到D的指纹。警长提出一种远距离杀人的手法。

[SPOILER +/-] 远距离杀人

飞刀从电梯的栅栏缝隙刺杀死者。

C向警方坦白了自己当天下午去找Vining的真正目的。原来A是C的儿子,当年Vining勾走了C的老婆孩子,C的老婆死后,Vining一直负责照料A。C得知Vining突然决定切断A的经济来源非常恼火。C知道多年前Vining曾经偷出了一把马来族的神圣匕首,便指使D偷出匕首,打算威胁Vining如果不供养A就把匕首的事情曝光。可是D撬开藏匕首的柜子,却发现柜子是空的。D投案自首。D交代说自己当天下午在Hyde Park意外地碰到Vining,出于恐慌藏到电话亭里,后来一直逃亡。

警方在A的床垫下面找到匕首的刀鞘。A也联系到警方,说自己这些天出海去了。

警长说他知道凶手是谁,但是没有证据因此无法结案。

[SPOILER +/-] 凶手日记

凶手是Dr. Willing,他因为嫉妒Vining杀死了他。他有两个同谋X男和Y女,是小说开头被Vining定罪的犯人子女。XY认为Vining才是真正的凶手,他们的父亲是被诬陷的。

Willing事先统计了Hyde Park电梯每天的乘客人数,挑选人少的一天下手。他用匿名信把Vining骗到Hyde Park,X把他打晕藏在楼下电梯附近。Y戴着红帽子冒充E出现,X则穿上Vining的雨衣化装成Vining从楼上进入电梯。电梯运行以后X把道具刀插在自己背上,假装死亡。到底层开门后Willing声称Vining已死,把W2支开,然后和X把晕倒的Vining搬到电梯里,杀死Vining。

他们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忘了把提前准备好的电梯票留在电梯里,还有一个是Willing把刀鞘留在自己的口袋里忘了拿出来,后来只好藏到A的床垫下面。

本作的诡计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必然”,但是我同意Robert Adey的观点,认为在所有的电梯密室当中,这是最好的一部。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作为早期的不可能犯罪其原创性值得肯定。书中附有两张详细的插图,在1928年这样的诡计算相当复杂的了。

第二、情节可圈可点。出场人物不多,个个都有嫌疑,增加了案情的复杂度,当然换一个角度说大家都赶巧不巧地在现场出现多少有些牵强。

第三、结尾让凶手以日记的形式揭露谜底很新颖。凶手在日记中不仅交代了自己的作案手法,还仔细讨论了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整个计划显得相当完美。一般的侦探小说没有这么“负责”。

第四、作者采用了某种叙述性诡计,增加了凶手的意外性。就算读者已经对诡计免疫,能够猜出这个手法,也很难猜出凶手的身份。这里可能有一点小小的不公平性,但是总体效果很好。

[SPOILER +/-] 叙述性诡计

说实话假扮死者的诡计不难猜,难猜的是是谁在假扮死者。Willing有两个同谋,这在侦探小说中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讲一个同谋已经很冒险了,更何况是两个,因此必须有特别的原因让这两个同谋有强烈的作案动机。作者开篇讲述一起跟Vining之死无关的案子,看似在炫耀Vining的超人破案能力(确实,很多小说都是这么开场的),其实是在为后面的“同谋说”做铺垫。Willing的这两个同谋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出场,但是因为有了开头的铺垫,最后Willing日记里讲起来的时候并不显得突兀。

当然仔细推敲的话Y女作为同谋并不是很有必要,有X男一个同谋就够了。不过这不是很大的问题。

Tuesday, April 28, 2009

五月评论重点

私家侦探方面:完成吉林古典推理文库的Helen McCloy导读。

bobo方面:电梯密室。bobo曾经整理了一个很全的电梯密室书单:
  • Alan Thomas, The Death of Laurence Vining (1928)
  • George Goodchild, The Western Hotel Lift Tragedy (1929)*
  • Roger Scarlett, Murder Among the Angells (1932)
  • Stanislas-Andre Steeman, Six Dead Men (1932)
  • Carter Dickson & John Rohde, Drop to His Death (1939)
  • James Yaffe, Department of Impossible Crimes (1943)*
  • Peter Godfrey, Out of This World (1954)*
  • William Krohn, Impossible Murder of Dr Satanus (1965)*
  • 西泽保彦《解体升降》(1995)*
  • R. Weinberg & L. Gresh, Death Rides the Elevator (2000)*
其中*是短篇。我接下来会介绍这个单子里的全部作品,如果有什么遗漏欢迎大家补充。

ermite方面:Gladys Mitchell

这个比较麻烦一点,没办法像Helen McCloy那样系统整理,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Gladys Mitchell相当多产,写了66本书(!),不大可能全部看完。第二、这66本书良莠不齐,尤其是中期以后的作品本格意味基本缺失,读来令人兴味索然。第三、她的很多书已经绝版,入手极为困难,只要在eBay上看看就知道。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并不是我很喜欢的女作家。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Agatha Christie、Dorothy Sayers、Ngaio Marsh、Christianna Brand、Helen McCloy、Craig Rice、Elizabeth Daly、Phoebe Atwood Taylor、Amelia Reynolds Long这类偏重诡计和情节的作家,而不是像Gladys Mitchell和Margery Allingham这样擅长人物和场景的作家。

网上有一个很全面的介绍Gladys Mitchell的网站,上面有四个人(Jason Hall, Nicholas Fuller, Steve Steiner, Andrew Osmond)读过超过60部的Mitchell,并且不遗余力地给看过的书做了排名。我对他们每人挑选的前十名进行了统计,总结出下面这个单子:

4票:
The Mystery of a Butcher's Shop (1929)
When Last I Died (1941)

3票:
The Rising of the Moon (1945)
Death and the Maiden (1947)

2票:
The Saltmarsh Murders (1932)
Death at the Opera (1934)
Come Away, Death (1937)
St Peter's Finger (1938)
The Twenty-Third Man (1957)
Dance to Your Daddy (1969)

这个单子里的10部作品应该比较有代表性,我打算从它们入手做一些初步的整理。

Helen McCloy,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主人公心理学家A受朋友B邀请来到小镇,那里有一个人家C夫妇领养的小孩D经常离家出走,让家人很是担心。A碰到出走的D,将他制伏。A问D为什么总是出走,D不肯回答,A猜测他有什么害怕的事情。A了解到当年德军空袭炸毁了D的房子,他的朋友都烧死了,只有他一个人幸存,或许他还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

A在D的房间看到一本法西斯哲学家E的作品,担心他被毒害。A查到书归D的英语老师F所有,但是F否认给过D这本书。

A意外地在附近碰到E,原来他离开德国以后隐姓埋名藏在这里。A从B那里了解到多年前在镇上曾经有一个警察看守五六个德国罪犯,结果德国罪犯集体暴动,警察受伤。其他警员及时赶到,制伏了五个德国兵。重伤的警察临死前说有一个德国人逃了(one got away)。警方试图追查逃走的那个德国人,但囚犯档案在当晚的空袭中被毁,整个事情后来不了了之。A猜测当年逃跑的那个德国兵现在改头换面呆在小镇里。

F从高处掉下来摔死,死前留言“J'en ai”,法语I've got it。Dr. Basil Willing出场。F临死前手里抓了一个纸条,上面画了一个圆圈,里面写着E、I、R三个字母,是D的作业纸。

大家在一个灌木丛下面找到一间地下小屋,那里是F的凶案第一现场,D正躲在里面哭泣。

大家怀疑凶手可能是E,找到E的小屋,却发现门窗自内紧锁,E死在密室之中。

[SPOILER +/-] Dr. Willing揭露真相

凶手是小孩D,他是当年逃跑的第六个德国兵。他杀死了真正的D,然后冒充为空袭的幸存者活了下来。他经常离家出走是因为总想着有一天能回到德国。他读了E的书非常激动,以为E可以帮助他回德国。F发现了D的秘密被他灭口。E拒绝帮助D,D感到幻灭所以杀死了E。

Dr. Willing从下面几点做出推理。小镇历史上只遭到过一次空袭,因此D和朋友遭遇空袭的那个晚上正好和德国罪犯暴动、囚犯资料被毁发生在同一天。D写的EIR三个字代表电压、电流、电阻,说明他学过Ohm定律,但是F没有教过他,所以只能是他以前在德国的时候学的。D写数字的时候用逗号而不是圆点做千位分隔符,这是欧洲大陆的习惯。D假装不会德语但是露出了马脚。D会一定的拳脚功夫暴露出他受过纳粹训练。F的死亡留言不是J'en ai而是Johnny(D的名字)。

Dr. Willing在E的小屋里发现一只蜜蜂,由此判断房屋里一定有秘密出口。果然屋子后面的灌木丛下面有一个小的开口,只有小孩D可以出入。

本作利用了读者的一个心理盲点,就是觉得小孩子不可能是士兵。

关于身份的小说很多,本作的处理比较成功,留给读者的线索非常充分(甚至有点过于充分了),但因为读者会有一个心理盲点,所以最后凶手仍然具有一定的意外性。本作对于凶手的性格形成和法西斯思想的演变做了深入的探讨。Dr. Willing一如既往地发现了凶手的心理指纹,从而解决了整桩案件。密室的设定过于简单,甚至不是很有必要。

Monday, April 27, 2009

Robert Adey的最新密室书单

下面是英国密室权威Robert Adey发表在Old-Time Detection杂志上的最新密室书单,列举了他个人最喜欢的密室作品。请勿转载。
  1. J. Sheridan LeFanu, Uncle Silas (1864)
  2. Israel Zangwill, The Big Bow Mystery (1892)
  3. Louis Zangwill ("Z. Z."), A Nineteenth Century Miracle (1897)
  4. Gaston Leroux, The Mystery of the Yellow Room (1908)
  5. S. S. Van Dine, The Canary Murder Case (1927)
  6. Horatio Winslow and Leslie Quirk, Into Thin Air (1928)
  7. George Limnelius, The Medbury Fort Murder (1929)
  8. Virgil Marham, The Devil Drives (1932)*
  9. Jonathan Latimer, Murder in a Madhouse (1934)
  10. Theodore Roscoe, Murder on the Way! (1935)
  11. John Dickson Carr, The Hollow Man (1935)
  12. Wallace Irwin, The Julius Caesar Murder Case (1935)
  13. Leo Bruce, Case for Three Detectives (1936)
  14. Ellery Queen, The Door Between (1937)
  15. Max Afford, The Dead Are Blind (1937)
  16. Rupert Penny, Policeman's Evidence (1938)
  17. Carter Dickson, The Judas Window (1938)
  18. Clayton Rawson, Death From a Top Hat (1938)
  19. Agatha Christie, 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1939)
  20. H. H. Holmes, Nine Times Nine (1940)
  21. Edmund Crispin, The Case of the Gilded Fly (1944)
  22. Hake Talbot, Rim of the Pit (1944)
  23. Joel Townsley Rogers, The Red Right Hand (1945)
  24. David Duncan, Shade of Time (1946)
  25. Eric Harding, Pray for the Dawn (1946)
  26. Christianna Brand, Death of Jezebel (1948)
  27. Herbert Brean, Wilders Walk Away (1948)
  28. Alan Green, What a Body! (1949)
  29. Peter Antony, The Woman in the Wardrobe (1951)
  30. William F. Temple, The Dangerous Edge (1951)
  31. Derek Smith, Whistle up the Devil (1953)
  32. Norman Berrow, Don’t Jump, Mr Boland! (1954)
  33. Helen McCloy, Mr Splitfoot (1968)
  34. Peter Dickinson, Poison Oracle (1974)
  35. John Sladek, Invisible Green (1977)
  36. Robert Gillespie, The Crossword Mystery (1979)
  37. Bill Pronzini, Hoodwink (1981)
  38. Orania Papazoglou, Sweet, Savage Death (1984)
  39. Nicholas Wilde, Death Knell (1990)
  40. Reginald Hill, Recalled to Life (1992)
  41. Peter Lovesey, Bloodhounds (1996)
  42. Michael David Anthony, Midnight Come (1998)
  43. Edmund X. DeJesus, The Law of Falling Bodies (2001)
  44. Luis Fernando Verissimo, Borges and the Eternal Orang-Utan (2004)
  45. Siobhan Dowd, The London Eye Mystery (2007)
  46. Christopher Fowler, White Corridor (2007)
  47. Jim Kelly, Death Wore White (2009)
*注:Robert Adey的原文里没有The Devil Drives,但他在之后的私人通信中说他忘记了这本,所以我也一并列出。

Adey的单子显然比网上形形色色的“密室书单”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这个单子里面只有两本书我从来没有见过,分别是Louis Zangwill(Isarael Zangwill的兄弟)的A Nineteenth Century Miracle,和Eric Harding的Pray for the Dawn。真希望什么时候能搞来看看。

Sunday, April 26, 2009

法月纶太郎《二的悲剧》(1994)

这本书一开始很奇怪,用第二人称叙述,文中的“你”叫做A,偶遇多年未见的高中同学B。B的高中好友兼现任室友C被人杀害,脸部被烧毁,B则消失不见。警方认为B是最大的嫌疑犯。“你”看了新闻报道非常混乱,因为“你”觉得死者是B而不是C。

警方在C的胃里找到一把钥匙,上面有刻着"1 yard"的钥匙。法月纶太郎认为不是"1 yard"而是"diary"的字母重组,C因为不想别人看到她的日记所以吞下了日记本的钥匙。警方在现场没有找到日记本。“你”在郊外女尸下面找到日记本。

法月纶太郎发现在BC的高中毕业纪念册里二人的照片是颠倒的,他由此判断二人可能交换身份。B的男友D却说毕业册里的照片是当时印刷失误,二人的身份并没有错。警方也核实了这一说法。

C当编辑的时候联系的侦探小说作家E被不明人士袭击,伤重住院。警方在郊外查到B的尸体,却没有找到C的日记本。警方还查到B死前曾经在公司复印日记。D收到B寄来的C的日记,交给警方。

C的日记当中记述了她如何和A相遇。A错把C当成B,C因为想跟A在一起所以没有说破,但冒充B又让她觉得内疚。C因为邀稿的事情跟E上了床。B为D堕胎,D后来却又向C示爱,C觉得D很恶心。

警方查到A多年前即已自杀身亡,“你”竟然是不存在的!那么C日记里记录的和A相遇又是怎么回事?

[SPOILER +/-] 第一个推理

B看到C的日记,得知她一直冒充自己和A约会,盛怒之下杀死了C。后来B意识到A其实是不存在的,整个日记其实是C编出来的故事,B后悔杀错了人所以自杀。

这个推理无法解释E为何遭袭。

[SPOILER +/-] 第二个推理

B盛怒之下杀死了C,之后怀疑C是不是真的遇到了A。因为C是去京都拜访E的时候碰到了A,所以B去找E查证此事。E看到日记本以后害怕自己威胁C上床的丑闻曝光所以杀死了B。

[SPOILER +/-] 真相

C看到的“高中同学”其实是A的双胞胎弟弟,他杀死B替C报仇,他殴打E也是为了替C雪耻。

Saturday, April 25, 2009

道尾秀介《独眼猴》(2007)

耳朵有缺陷的男主人公A替甲公司调查窃听乙公司,碰到眼睛有缺陷的女子B加入调查。两人潜入乙公司大楼搜查证据未果。

某晚A收到上级C的指令说乙公司的D晚上可能有动作,要加强窃听。当晚D跟大楼门卫说看到不明男子,门卫出去视察,有人趁这个当口进入大楼杀死了D。凶器是一把菜刀,装在白色的信封里,丢在现场附近。警方在信封上查到一枚指纹。

A问B当晚的经过,B支支吾吾,A怀疑B杀死了D。A给多年前在山林里自杀身亡的女友E扫墓,碰到E的父母。E的父母告诉A当年E也曾收到白色的信封,用红胶带封住。A很震惊,因为B以前工作过的侦探公司就采用白信封和红胶带。

B被前雇主绑架,A赶去解救,却反而自身难保,幸亏朋友及时赶到把AB救出。A逃跑前抢走了那家侦探公司的一台服务器。

A从服务器上查到当年E的死果然与B原来的侦探公司有关。

[SPOILER +/-] 叙述性诡计

A当年的“女友”其实是女性气质的男人。侦探公司的人拍到他男扮女装上厕所的画面并以此勒索他,他因此自杀。

B承认她成为A手下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替侦探公司刺探情报。原来这家侦探公司非常黑,比方说接受某雇主a的雇佣去查b,等查到b的把柄以后并不马上告诉a,而是反过来勒索b,等b付钱之后再回过头来跟a说没查出什么东西,再从a收一笔服务费。B的原意是查出A想查的东西通知对方有所准备,好让A的生意做不成。B受到A和他的朋友的感化决定脱离原来的侦探公司。

[SPOILER +/-] 凶案真相

杀死D的人是C。B查到C贪污公款并以此勒索C,C想一举除掉BD两人,便设下一个局。他当晚骗B说要支付赎金把B支开,然后让女同伙冒充B给D打电话约好在晚上见面。C杀死D之后在现场附近留下B以前交给他的信封,上面有B的指纹。

本书中段A英雄救美的一段非常搞笑,最后的结尾充满乐观精神,我很喜欢。“独眼猴”这里喻指身体有缺陷的人。

Helen McCloy, The Goblin Market (1943)

这本书其实是我看过的第一本Helen McCloy,因为事隔多年主要情节都不记得了:( 这个书名应该是来自Christina Rossetti的一首诗。

主人公Philip Stark到Santa Teresa小岛上接替从楼梯上掉下来摔死的记者A的职务。Stark在现场看到酒瓶和酒,但是A生前有胃溃疡不能喝酒,Stark因此怀疑有人谋杀。A的桌子上的便笺上记录着一些奇怪的文字,C,Max,NPH,还画了一小块饼和一个方块。Stark给电话本上的"C"打电话,结果那边接了以后匆忙挂掉了,Stark听到背景里有钢琴的声音。

Stark遭不明人士袭击,那人手上有三道疤痕。Stark在警察B的手臂上也看到三道疤痕。富豪D来找Stark,说之前卖给A一条新闻但是A还没付钱,他想要Stark付钱。Stark拒绝付给他钱。Stark从警察B那里得知手臂上有三道疤是黑社会的标志。

Stark去D家做客,Stark意识到当天接电话的"C"是D的情人钢琴师。C被灭口。Stark猜C卖给A关于D的内部情报,D为了惩罚她所以杀死了她。A死亡现场滴下的蜡烛油里竟然查出人类脂肪!

Stark查到A临死前发出了一封电报,虽然原稿被凶手拿走,但是纽约电报局还存有一份底稿。底稿中Stark说他把秘密信息藏在“南岸的地址”。Stark赶到那里,正好阻止凶手E要杀死A的女管家F。E使用人类脂肪做成的蜡烛是因为迷信这样入室抢劫的时候屋里的人不会醒来。F交给Stark一封古老的信。

[SPOILER +/-] 电报的秘密

岛上的一位富豪G用手下的轮船秘密地给德国潜水艇加油。Stark意识到以该船的最高时速(max NPH)不可能在15天内在声称的两地之间往返。该船时速是9.86 noduo por hora (knot),这个数字刚好是圆周率pi的平方,因此A在纸上画了一个pie和一个square,表示"pi square"(数学真好,汗……)。G手上有三道疤痕。

最后Stark公布自己的身份是Dr. Basil Willing,说实话他不说我真看不出来。

本作情节基本线性,好处是解决旧谜题的同时又不断地抛出新的谜题,波浪式前进。这种故事我给起个名字叫做“RPG侦探小说”。

Friday, April 24, 2009

Helen McCloy, The Nameless Clue (1941)

除了收录成合集的Dr. Basil Willing短篇,Helen McCloy还有以下几部零散短篇发表在EQMM上:
  1. Murder Is Everybody's Business (1951) (EQMM 1953.2)
  2. The Outer Darkness / Shake Hands with Death (1950) (EQMM 1959.4)
  3. The Nameless Clue / The Black Disk (1941) (EQMM 1961.4)
  4. The Shadows Outside / The Waiting Shadow (1952) (EQMM 1962.6)
这里介绍的是作者的一部早期(中)短篇。

报社记者A去旅馆查那里发生的一起凶案,死者为离婚女子B,两个嫌疑人是他的前夫C和律师D。A租下凶案发生的房间,晚上房里进入一个恐怖的怪人E,他的嗓子被划坏不能说话。A在暖器后面发现一小片黑色的硬纸圆盘,不知道是什么东东。

警方认为D是凶手,将其逮捕。A从清洁女工F那里得知当晚有女人从B的房间出来,因此凶手很有可能是女人。D的妹妹认为D是无辜的,加入到查案的队伍里。A给C的现任妻子看黑色圆盘,C太脸色骤变,却声称自己不认得。

A受到黑社会老大G的威胁,让他赶快离开这个城市,不然会有危险。A了解到黑社会有一种叫做Hand of Satan的工具,长得像人手,钢铁铸造,伸到人的喉咙里能使人满口冒血,永远丧失说话能力,E就是他们的一个牺牲品。清洁女工F被黑社会杀死。

A从造纸厂查到圆盘的质地是一种特殊的压缩纸板以刀模切削而成。造纸厂的人说这种压缩纸板非常坚硬,一般不用刀模切削,因为会损坏刀模。A排查城里的刀模店,查到一家毛绒大衣店曾经用某家刀模店的刀模削过这种纸板。

A追到毛绒大衣店,店里的人告诉他黑色圆盘是缝在大衣里用来固定纽扣的,一定是和凶手和A发生打斗时遗落在现场的。只要查到最近购买大衣的人,就可以找到凶手。

A被G的人袭击,为了寻求保护他跑到D的合伙人H那里。A告诉H事情经过,H觉得事态严重去给地区检察官打电话……

[SPOILER +/-] 真凶

凶手是H的太太,她嫉妒A和H有私情因此杀死了A。H因为要竞选参议员所以托G压下此事。C太见到圆盘时脸色骤变是因为她认得那是固定纽扣用的,害怕别人怀疑她。

Thursday, April 23, 2009

Helen McCloy, The Pleasant Assassin and Other Stories of Dr. Basil Willing (2003)

Crippen-Landru出版的Helen McCloy短篇集,收录了作者40-70年代发表在EQMM上的10部短篇,均以Dr. Basil Willing为侦探。

1.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

后面我会介绍作者的同名长篇,此处略去。

2. The Singing Diamonds (1949)

之前在The Singing Diamonds and Other Stories里面有介绍。

3. The Case of the Duplicate Door (1949) aka Into Thin Air (1965)

大富翁从飞机上失踪。飞行员说机舱有两扇门,一个通向厕所,一个通向外面,大富翁一定是在飞行途中开错了门掉出去了。

[SPOILER +/-] 证词漏洞

飞机降落的时候两扇门都是关着的,如果在空中开门,门不可能自己关上。

4. Thy Brother Death (1955) aka Shock Tactics (1957)

A男带Dr. Willing到他的办公室,里面电话响,A接电话了解到他妻子有紧急情况。二人赶到A家,发现A的妻子已死。A真的有不在场证明吗?

[SPOILER +/-] 诡计

A先杀死自己的妻子,然后从家里给自己的办公室打电话,不把话筒放回去,办公室的电话就会一直响着。

5. Murder Stops the Music (1957) aka The Silence Informer (1958)

AB去C家请C在几天后的派对上演奏,一条狗跟着他们进了门。说话间狗弄脏了A的衣服和C的地毯。A和C都以为狗是对方的,结果发现是外来的狗。狗被人杀死。派对上灯光突然熄灭,C被人杀死。

[SPOILER +/-] 推理

凶手是B。他很久以前住过C的房子,他的狗因为认得这个房子所以自己进了屋,后来他怕暴露身份把狗杀死了。他说话中暴露出他的法语语法,引起Dr. Willing的怀疑。他给C寄邀请函寄到错误的信箱,那是多年以前他的信箱号。B杀人之前用脚把两条电线踩到一起,造成短路,然后在黑暗中拉下总闸,替换保险丝,让人以为凶手是站在总闸附近的人。

6. The Pleasant Assassin (1970)

警方查到线索某大学教授私下跟学生贩毒,但是没有证据。Dr. Willing受警方委托到据点参加学生派对,期间他看到一个学生打电话768-5829,但是没有说话就出来了。警察查到这个电话是一个叫做League for Spiritual Development的公司,Dr. Willing马上判断那里有事毒品交易。警方赶到现场抓了现行。

[SPOILER +/-] 推理

League for Spiritual Development缩写就是LSD(一种迷幻药)。学生打电话的时候没有想,说明他记得很牢,可是这个电话号码并不好记。Dr. Willing意识到768-5829代表POT-LUCY(美国电话号码盘上一个数字对应若干个字母)。Pot是大麻,Lucy是LSD(Beetles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做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因为首字母是LSD,后来大家就用Lucy指代LSD)。

7. Murder Ad Lib (1964)

A杀人前给自己准备了不在场证明,说自己当晚一直和父亲在一起。案发当晚A的父亲心脏病发作死掉了。警察找到A,认为他应该还不知道自己父亲死亡的消息,如果他还说和父亲在一起,恰好会暴露他说谎。出乎警方的意料,A竟然知道自己父亲死了,他的同伙用什么方法告诉他的呢?

[SPOILER +/-] 推理

A的同伙在A进屋时在钢琴上弹了七个音,ABEDEAD,意思就是Abe Dead。

8. A Case of Innocent Eavesdropping (1978)

有证人说从小洞里看到凶案经过,Dr. Willing指出她证词当中的漏洞。

[SPOILER +/-] 证词漏洞

证人是左撇子,因此她从小洞往外看的时候会用左眼,可是她的左眼视力不好,应该看不到对面房间的钟,这和她之前的证词违背。证人作伪证是为了出名。

9. Murphy's Law (1979)

A教授和B保安合谋偷窃古币收藏家C的珍稀古币。B进入C的房间,看到桌上有关于古币的介绍,便自作聪明地收了起来,打算复印一份,以增加古币的卖点。没想到正在这时C和D进入房间,D说要把一枚世界上最古老的钱币卖给C,B无机可乘只好离去。A和B一起复印介绍材料的时候复印机突然发生故障,复印了无数材料之后起火。A只好去销毁材料。B发现他把自己的枪落在C的房间,回去取枪却在房间里发现C的尸体。

[SPOILER +/-] 真相

A教授为了偷取“世界上最老的硬币”,以处理复印材料为由溜到C的房间打死了他。该硬币其实是假货。

本作没有什么推理,最后的结论也不牢靠,好在故事非常幽默。

10. The Bug That's Going Around (1979)

旅馆里连续有人得了奇怪的病死亡,一个Nobel奖得主也不能幸免于难。Dr. Willing在电话便笺上看到奇怪的涂鸦,发现和某个实验室的微生物一样。

[SPOILER +/-] 真相

某科学家为了杀死Nobel奖得主通过空调散播病毒。

本集中最好的几个故事是1、2、5、6、9。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Helen McCloy, Better Off Dead (1949)

Dell 10c的单行本中篇小说,只有64页。又名Of Time and MurderLife is a Brutal Affair

男主人公A以化名回到过去的小镇,这里有B男C女和他们的小孩D,以及E男F女夫妇。数年前小镇上发生一起凶案,大家以为A死了,A此次回来就是调查当年的案发经过。

A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会。当年BC夫妇收留了无家可归的A,并给他一份临时工。EF夫妇把一个音乐柜卖给BC,付款之后大家去游泳,回来以后却发现钱不见了。大家怀疑是A偷的钱,A矢口否认,之后河里出现疑似A的尸体G。

大家认为A死了,可是E之后陆续收到神秘人给他寄来的钱,E猜测A没死。A公布了自己的真实身份。A说自己当年被人击中后脑倒在水里,因为害怕而逃离小镇。

案发前C在小屋看到不认识的男人G,回家告诉B,B却说C什么都没看到,还说如果有人问起他在哪里,C就说B一直和她在一起。C由此认为B是杀人犯并和B离婚。

B被人杀死。E告诉A,B生前曾经听临死的G说“你的妻子是杀人犯”,因此以为C是凶手。B为了掩护C和E一起把G的尸体丢进河里。B让C说他一直和C在一起是为了给C提供不在场证明,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提供不在场证明。

[SPOILER +/-] 真凶

凶手是F,她在法国杀过人,隐姓埋名来到小镇。包音乐柜的报纸上写了她的杀人案,她害怕自己的过去曝光因此试图打死看到报纸的A。G从法国追查F的下落到了小镇,被F灭口。G临死前看到B以为B是F的丈夫,因此跟B说“你的妻子是杀人犯”。偷钱的人是小孩D,当时A帮她做洋娃娃的小屋,需要一些纸做壁纸,D就拿了装钱的包裹想用上面的包裹纸。后来大人们追查钱的下落,她出于害怕把装钱的包裹烧掉了。

本作篇幅不长,出场人物也不多,但情节相当紧凑,比很多灌水的长篇小说要强得多。虽然最后的凶手身份不难猜,但是结局还是有足够的转折。值得推荐。

Helen McCloy, The Long Body (1955)

“Long Body”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意指人们感知的自身是一个包括别人、周围场景、其它物品的更广阔的自身。不清楚中文应该怎么翻译。

A在整理前夫B遗物时发现一个信封,上面写着“C小姐”,A的儿子D正在和一个叫C的女孩约会。A对C产生怀疑,遂去C家访问,C的父亲瘫痪在家,悄悄地说他其实不是C的父亲。

A和B的好友E说起此事,E怀疑B从山上掉下去是有人害他。A梦游往C家走去,但是半途踩到尖锐的石头醒了过来。

A险些被车撞死,她在车里看到C。A住进医院,医生说她无法行动,需要好好休息,并给她服下镇静剂。A在强大的精神动力下梦游出了医院,等她清醒过来已经在C家附近。A坐车回医院,在车站碰到陌生人。

A回到医院后不久警察来查她的不在场证明,因为C被人杀死。A因为有医生证明无法行动所以获得完美的不在场证明。A把自己的手袋遗落在现场,但是很奇怪警方好像不知道此事。

A再次碰到车站的陌生人,原来他是Dr. Basil Willing。Willing开始追查此案。

[SPOILER +/-] 真相及动机

B和E年轻的时候在边境服役,一日一同进入墨西哥境内探访一个女人F,正碰到F的老公回家,F用E的枪打死了她老公。B和E逃离现场,F对外宣称有两个美国士兵打死了F的老公,这件事于是成为一桩很大的外交事件。多年以后F弥留之际找到B和E,委托他们抚养自己的女儿C,不然的话就把当年的事情捅出去(因为子弹和枪都还在所以可以查出来)。B和E委托一个朋友领养了C。C长大以后以当年的事情勒索B和E。B约C出来想告诉她打死她父亲的其实是她的亲生母亲,结果被C推下山摔死。E知道A已决意除掉C,为了不让A受刑,抢先下手除掉了C。A当晚梦游到C家把手袋遗留在现场,E帮她收回。

全书没有什么推理,但是最后的动机揭露很有悲剧感,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Tuesday, April 21, 2009

Helen McCloy, The Singing Diamonds and Other Stories (1965)

Queen's Quorum #121

英国出版名Surprise, Surprise!

在经历了令人郁闷的70年代之后,我们回过头来介绍一部Helen McCloy的优秀短篇集。本书包含作者40年代的四部侦探短篇,和50、60年代的四部科幻作品。

1. Chinoiserie (1946)

发生在中国满洲时代的故事。俄罗斯收藏家A从私贩手里买到一幅王维的名画,他的妻子B却离奇失踪。A的朋友C查到该画本来由恒贝勒收藏。有一天B和其他西方人经过一个市场的时候,有一个乞丐一直盯着她看,那个乞丐手里把玩着一块奇特的绿宝石,经C查证那个乞丐就是恒贝勒本人。

[SPOILER +/-] 真相

恒贝勒垂涎B因此向A提出用名画交换B,A因为B和C有地下情一直怀恨在心,便答应了这桩交易,名画到手后杀死了B。

2. Number Ten Q Street (1963)

关于广告的讽刺小说,讲一名女子因为不肯食用人工合成的食物而被秘密警察逮捕。

3. Silence Burning (1957)

回到过去的科幻小说。

4. The Other Side of the Curtain (1947)

女主角A反复做同一个噩梦,在楼道里看到一幅帘子,不知道帘子后面是什么。A的丈夫B的前妻C中毒而死,警方怀疑不是自杀,因为C腿脚有残疾,无法出去买毒药。有人证明A买过含有毒药成分的眼药水,A陷入不利的境地。B让A在法庭上说眼药水是为他买的,因为他的眼睛不好。A在法庭上如是说,B却矢口否认,并说自己的眼睛没有任何问题。A以为这一切都是梦,却发现最可怕的事情,自己是醒着的……

5. Surprise, Surprise! (1965)

科幻小说。火星人访问地球,搞出了很多误会。原来在火星上没有男女之分,所有火星人都是女性,具有单体生殖的能力。但是火星人分成“咀嚼者”和“消化者”两种。咀嚼者有牙齿,负责嚼烂食物,吐给消化者在胃里消化,然后消化者再反刍给咀嚼者吃。咀嚼者的社会地位要大大高于消化者。

6.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

后面我会介绍作者的同名长篇小说,此处略过。

7. The Singing Diamonds (1949)

极为精彩的短篇,甚至超过Through a Glass, Darkly。女子A找到Dr. Basil Willing说自己在空中看到唱歌的钻石。一段时间以前报纸报道了六人有过类似的经历(不包括A),最早是一人B在天上看到奇特的钻石形物体,目击时速621英里。然后是一名飞行员C也在空中看到类似的飞行物。六人当中的四人已经奇怪地死了,其中三人是自然死亡,C是操纵飞机失事而亡。A对此感到恐慌,A的丈夫天体物理学家D劝她把事情告诉记者,她怕影响丈夫的声誉因此没说,而是来向Dr. Willing寻求帮助。

看到钻石的死亡人数上升到六人。Dr. Willing查到六人当中除了C以外都有哮喘,而C的未婚妻也有哮喘。此外三人家中发现姜糖。六名死者死亡时间相近,地点却距离遥远。这是简单的巧合吗?还是有超自然力量?

[SPOILER +/-] 诡计

凶手是A的丈夫D。D想害死A,决定用曼陀罗毒死A,因为A有哮喘病,会吸收曼陀罗当中的一种毒质。但是曼陀罗同时含有迷幻成分,如果A服药后产生幻觉并且告诉别人,别人可能会怀疑到她中毒。为了掩盖A的幻觉,D给一群人寄去含有迷幻成分的姜糖,并跟自己的朋友B说要做一个“心理学实验”,让B跟报社说自己看到飞行的钻石。一些人吃了D的姜糖产生幻觉,联系到B的故事,纷纷给报社提供类似的信息,一时造成了轰动新闻。D随后也毒死了B。C吃的姜糖是他的未婚妻给他的。

Dr. Willing从两个地方看出了破绽。第一、B跟报社说目击时速621英里,是因为D教他的原话是时速1000公里,B为了使故事更加“自然”自作聪明地做了换算。第二、D身为天体物理学家在报纸上抨击过钻石说,却又怂恿A把经历告诉报社,很不自然。

8. Windless (1958)

描述核冬天的短篇。

Helen McCloy, The Impostor (1977)

女子A车祸之后在医院醒来,一个男人不知何故冒充是她丈夫。A真正的丈夫是物理学家,参与军队的一个秘密计划,不知身在何处。A发现她丈夫留给她的密码,却不知道如何解开。

[SPOILER +/-] 密码解法

这是一种双重密码(double bluff),解开第一层密码之后得到貌似明文的文本,但是需要在这基础上再解一次,才能得到真正的明文。

这个想法有点意思,但可惜作者对于这种密码的理解有很大的漏洞,以至于文中给出的解法根本不成立。作者在书末后记里承认了这一点。

比作者的早期密码作品Panic (1944)差得太多。

Helen McCloy, The Changeling Conspiracy (1976)

女子A被恐怖组织绑架,她的未婚夫B和她的父亲C一起酬到赎款。他们如约交了赎款,却没能换回A。A被恐怖分子转化成为其中一员,C死于非命。B孤身一人展开调查。

[SPOILER +/-] 真相

杀死C的是A的好友D,D也是恐怖组织一员。绑架案当晚D也在场但是一直没有出声怕人认出她来。

作者70年代的小说总的来说越来越差,基本没有什么推理,只剩下悬疑,而且是很烂的悬疑。

Sunday, April 19, 2009

Helen McCloy, The Smoking Mirror (1979)

女子A因为忘记申请护照和男子B一起被卡在法国。B管A借了钱去赌场赌博,结果赢了一大笔钱,引起别人的注意。心理医师C相信B有某种特异功能,请他重复赌局,B再次大赢。A和B离去时在路上发现和他们一起玩牌的人D被打死。

[SPOILER +/-] 真相

C策划了这一切。Smoking Mirror是纳粹的一个神秘主义团体,帮助Hitler获得神秘力量,B就是被这个团体盯上的。

Helen McCloy, Minotaur Country (1975)

女记者A采访议员B的妻子C,C托她寄一封信,但是A后来遇见小偷把信搞丢了。C当着B的面否认信的事情,A觉得很奇怪。

C自己开车出去结果发生车祸,C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情。C宅发生火灾,有人怀疑是C抽烟引起的。B在演说的时候被人打死。

[SPOILER +/-] 真相

凶手是B的下级。他在8月9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却在9月8日B被杀的时候没有不在场证明,因为他搞错了美国的时间格式MMDDYY和欧洲的时间格式DDMMYY。

关于日期的这个推理我记得在某个短篇里面见过,但是想不起来了。

Helen McCloy, The Sleepwalker (1974)

女主角A发现自己的汽车半夜被人开过,但是查不出是谁。A的楼里住进来一对奇怪的男女B和C,不久女子B被杀死,A出现在现场但是不记得事情经过,原来她患有梦游症,并且不知道自己多年前的经历。

[SPOILER +/-] 真相

女子当年目睹一起命案,老公和小孩都被人打死,从此失去记忆。凶手C为了灭口欲杀死A,但是B穿了A的衣服被误杀。

A本来是个大烟鬼,但是她老公为了帮她买烟而死,从此A痛恨抽烟,像变了一个人。

很一般的小说。

Saturday, April 18, 2009

Helen McCloy, A Change of Heart (1973)

女孩A请她的男友B一起给她父亲C过五十岁生日。C儿时和好友D有过约定,五十岁生日要在一个地方一起过,因此无法接受女儿的邀请。C去和D见面,D果然赴约。

D告诉C这些年来他偷盗了很多珠宝,但是最近要洗手不干,请C帮他放风,他要把偷来的珠宝还回到博物馆。C答应帮忙,和D一起去了博物馆。当晚A和B等C回家,C回家以后听了一段收音机便晕了过去。

A把C送进医院。A收到匿名电话,指控她父亲打死了博物馆的馆长,胁迫A偷盗一份机密文件。

C醒来以后说出当晚经过。C和D在换珠宝的时候碰到馆长,D将馆长打晕,两人逃走。

[SPOILER +/-] 真相

C的雇主想利用C去胁迫B的父亲,于是和D设局陷害C。

开头还不错但是后来情节很无聊。

Friday, April 17, 2009

Helen McCloy, Burn This (1980)

作者的最后一部侦探小说,也是最后一部Dr. Basil Willing的小说。

作家A买下一座公寓楼,把房间出租给其他的作家。一天从窗口飘进一张纸条,上面写着“BURN THIS”,并列出一个计划,要谋杀一个叫做Nemesis的人。接下来果然发生两起命案。先是一个老先生B被狗咬死,然后是一个女作家C心脏病突发而死,C的身上有一个狗的爪印。狗只听它主人D的话,但是D有不在场证明。是事故还是凶案?

Dr. Willing介入案件调查。他查出Nemesis是一个专栏评论家,以尖酸刻薄、不留情面著称。Willing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判断作家E是写纸条的人。E承认他和C一起策划写了纸条,起因是C收到送错的寄给Nemesis的包裹,从而得知Nemesis和自己住在同一幢楼里。E和C都是Nemesis的受害者,所以才会写下纸条。

[SPOILER +/-] 凶手的杀人诡计

凶手(Nemesis)是楼内一人F。她事先准备好D的录音,然后用录音控制D的狗袭击受害者。

作者写此书时已是76岁高龄,所以本作已没有早期作品那么情节曲折,诡计虽然简单但还不错。

Helen McCloy, Two-Thirds of a Ghost (1956)

畅销书作家A和朋友BCD在派对上玩一个叫做one-third of a ghost的游戏。大家轮着回答问题,第一次答不上来就变成1/3个鬼,两次答不上来变成2/3个鬼,三次答不上来就死了。结果A第三次答不上来的时候真的中毒死了!

A的遗孀E为了A死后的版税收入和B讨价还价,E认为BCD三人抽成太多,B却坚持原来签好的合同。

Dr. Willing调查A的身世,发现A是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校友,寒……),某年患了失忆症忘记了之前的事情。Willing进一步了解到A成为作家之前是个医生,因为给自己的妻子手术失败而中止行医。

E抓到BCD的把柄,约他们三人见面,想敲出更多的钱,却在赴会时被杀了。

[SPOILER +/-] 真相

A只是挂名作家,他的书其实是BCD三人合写的。BCD三人当中的一人为了不让E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先后杀死了A和E。凶手把毒下在冰块里。

Willing从以下几处发现了破绽:A的第一本书从接受到出版只间隔了三个月,时间太短了。A在游戏中的答话显示出他具备相当的医学知识,却缺乏足够的文学素养。

几乎所有的线索都在游戏里,这个想法还不错,就是毒杀诡计太老套了,而且中间的行文太沉闷,是作者比较差的小说。

Helen McCloy, Who's Calling? (1942)

女主角A去未婚夫B家举行订婚仪式,却接到匿名电话警告她不要出现。B听到有人敲门出去却看不到人。房间里的东西被人翻得一团乱,显示屋里好像有poltergeist(传说中把房间弄乱的小鬼)。

有人打电话找参议员C的太太D,那人自称叫E,D否认认识E。当晚的派对上F吃了带毒的酒心巧克力身亡。Dr. Basil Willing发现巧克力上的包装纸颜色不对。

D收到一份剪报,上面暗示D和某个男人有染。A再次收到匿名电话,约她在某处会面。A赴会却被人推倒晕了过去。Dr. Willing在现场发现一张E的名卡。

Dr. Willing通过F打电话时留下来的涂鸦找到新的线索。F是花边新闻作家,通过搜罗名人的丑闻进行敲诈勒索。

[SPOILER +/-] 真相

C和E其实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给A打电话的是E。D为了维护丈夫的名誉毒死了敲诈犯F。D是色盲所以弄错了巧克力包装纸的颜色。Willing发现D是色盲,因为D能够识破依靠颜色伪装在灌木丛里的枪,色盲不怕颜色伪装!

本作的核心诡计显然抄袭了Agatha Christie, The Chocolate Box (1924),感觉就是把一部短篇注水了。

书中有一个心灵感应的实验还比较有趣,可以对比John Dickson Carr, The Reader is Warned (1939)。

Thursday, April 16, 2009

Helen McCloy, The Slayer and the Slain (1957)

折原一“欧美十佳叙述性诡计”之一。

折原一是叙述性诡计的大家,因此他的书单应该比较有代表性,尽管我个人更喜欢She Walks Alone。折原一还列过一份密室书单,那个就比较离谱了,欧美的好作品都漏了不说,连赤川次郎的《三毛猫福尔摩斯的推理》都上榜了。倒不是说《三》的诡计不好,只是类似的诡计在Roger Ormerod, The Weight of Evidence (1978)里面已经用过了,而且Roger Ormerod把两个不可能犯罪极为巧妙地串在一起,完成度比赤川次郎要高得多。走题了……

主人公Henry(又称Harry)是大学心理学系的讲师。一日他意外地继承了uncle的大笔遗产。他在冰面上滑倒,脑震荡失去知觉,过了二十分钟恢复神志。

Henry决定辞去学校的职务回到老家找自己的童年女伴A。Henry在老家碰到自己的表兄B。Henry记得自己小时候打乒乓球输给B,B却说自己才是输的那方。B告诉Henry说A早就和C结婚了。

有人给Henry留下了奇怪的字条,上面写着“你还不赶紧离开这里,不然你会毁掉我们。”Henry的驾照从抽屉里不翼而飞。Henry见到了A和C,他们领养了一个挺大的小孩D。Henry觉得A和C在一起并不幸福。B超速被抓,Henry把他保释出来。

有人出示Henry的驾照在超市冒名兑换了一张Henry支票,支票上的签名是Harry,而Henry的签名都是签Henry。Henry在抽屉里重新发现了自己的驾照。D说他看到一个和Henry很像的人掉了驾照,于是他捡起来还给Henry。

C死在自己家里。当晚C本来要去另一个地方开会,结果临时取消,回家的时候从窗户进来,A以为有人要入室抢劫因而用Henry事先交给她的枪误杀了C。

B出车祸死掉了,肇事车逃离现场。

[SPOILER +/-] 叙述性诡计

Henry十年前向A求婚被拒,在巨大的心理冲击下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格。脑震荡之后他十年前封存的人格复活。这样一来他就有了双重人格,一个具有连续的记忆(Henry),还有一个具有中断的记忆(Harry)。Harry以为自己还活在1938年,其实已经是1948年。Harry不记得自己后来乒乓球赢过B。Harry以为D是A领养的小孩,不然不可能长得那么大,其实D就是A的亲生儿子。书中前半部都是以Harry的视角叙述,到后来出现两个人格的对话。

杀死C和B的其实是Henry,但是Harry对此一无所知。

本作有一个华丽的结尾。最后Henry死在密室之中,看上去像是自杀,因为外人无法出入,但是枪响之前女仆听到屋里传出两个人激烈争论的声音!

关于“失忆”的作品几乎或多或少地都会用到叙述性诡计。推荐爱川晶《六月六日诞生的天使》。

Helen McCloy, She Walks Alone (1948)

接下来介绍Helen McCloy的两部叙述性诡计作品。

本作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女主角A的手稿,第二部分是调查,第三部分又是一份手稿,第四部分是结局,因此从结构上看有“作中作”的意味。

A在表亲大富翁B家做事,窗口走过一个黑人园艺师C,号称不认字,请A代笔帮他妻子写一封信。A写好信后C离开了,B却说家里没有这么一个园艺师。A要坐船去另一个城市,B托她带一个信封,里面有一些文件。A在去码头的路上看到C在邮局里。

A上船后从广播中听到B生病死掉了。A无意间看到信封里面装着巨额钞票。A的朋友D劝她把钱存到船上的保险柜里。A存钱时惊讶地发现船上的保管员竟然是C!C声称自己没见过A,A因为不信任C所以不敢把钱交给他。船上有一个蛇类专家E带了一群蛇,关在桶子里。

A意识到她帮C写的信可以掐头去尾伪造成自杀遗言。A回到船舱之后把白天的经过用打字机打成文稿,注明只有她身逢不测的时候才可以看。文稿末尾就要提到藏钱的地方,在关键处忽然断掉了。

第二部分是船上的警察在通风口拾到了这份文稿。船上发生命案,一个女人F从楼梯上摔下,被桶里溜出来的毒蛇咬死。F是C的妻子。

A说她当晚打字到一半的时候听到外面有人惊叫,出去探查究竟,回来的时候发现手稿消失不见。她把钱藏在通风口里,可是警察在通风口里只发现手稿,没发现钱。

C否认自己托A写信。E说装蛇的桶子是被人撬开的,而且他的解毒药被盗。C被人推下楼梯摔死,手里攥着他托A写的字条。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又是A给警察的手稿,记录了她下船之后的经过。F死的时候A在她身边捡到了丢失的装钱信封,下船之后继续她的送钱任务。但是D知道了这件事,暴露出本来面目,软硬兼施想夺走A的钱。A和D斗智斗勇,经过一段“空宅孤女”的经历之后,把钱交给邮递员寄到自己的办公室。

最后是结局,揭露船上的命案真相。

[SPOILER +/-] 叙述性诡计

凶手是A。她的手稿大部分内容是真的,但是有些部分是假的。她早就知道信封里装的是钱。当她在船上听到B死掉了,意识到B托她送钱这件事死无对证,便编了一套瞎话嫁祸C夫妇。她的本意是想毒死F,在她身边留下字条,同时在手稿里指控C让她写字条,造成C偷钱杀妻并伪造遗书的假象,这样自己就可以独吞所有的钱。A把钱藏在装蛇的桶子里,并偷出E的解毒药以防万一。出乎A的意料,F没有被毒蛇吓退,去偷钱的时候被蛇咬死,成了意外死亡。这样一来A准备的字条和手稿就完全派不上用场了。A没有办法销毁手稿就把它丢在通风口里,结果还是被警察发现。

本作和其他第一人称凶手的作品不同,通过“手稿”这个形式达成真假交织的效果,比较巧妙。

本书的叙述性诡计很不错,另外一个好处是不是只有叙述性诡计,对线索的处理也很老到。

Thursday, April 09, 2009

Helen McCloy, The Further Side of Fear (1967)

女主角A半夜在公寓里听到人声(空宅孤女),起床却发现门自内锁住,公寓里没有别人。警察来检查发现房间没有别的出口,只有一个垃圾通道,盖子依靠弹簧锁住,无法从通道里面打开。

[SPOILER +/-] 密室诡计

坏人是A的朋友,他事先将垃圾通道口上的盖子打开一点然后轻轻合上,这样弹簧就不会让锁卡住,之后他再从垃圾通道爬进屋里。他从通道出来的时候身上沾了香烟灰,但因为他一直有抽香烟所以没有引起怀疑。他进入A房间的目的是因为这个房间之前的房客在里面留下了一个烟盒形状的录音机,里面有对他不利的证据。

全书除了这个密室诡计以外平平泛泛。书中提到double bluff的密码诡计,几年后作者在The Imposter中实现。

Wednesday, April 08, 2009

Helen McCloy, Unfinished Crime (1954)

A怀揣宝石进入廉价商店,因为被人跟踪,情急之下把宝石留在廉价店里,打算摆脱跟踪者后第二天早上再买回。A出店即被撞死。

女主角B进入商店,发现宝石,以为是假的便买下。B碰到楼上的邻居C,C提出帮她拿宝石,B把盒子交给C但是自己戴上了宝石。C去买饮料却一去不返。B回家后听到楼上有响动(空宅孤女),给C打电话却没人接。B找到房东D报警。

B去找自己的姨妈E,碰到E的朋友F和医生G。F鉴定宝石是绝世真品,随后宝石在大家眼皮底下消失了!大家互相搜身,又把房间搜了个遍,却找不到宝石。

B回家以后碰到奇怪的印度人,才知道宝石是从印度偷出来的。B被下了药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警察说C一直在家,并把C拉出来对质。B发现C是冒名顶替的,可是房东D做证说C是真的。

F告诉B说A是一个飞行员,从印度偷出了宝石。A开飞机逃跑的时候他的附驾驶以为有人要偷飞机,结果被发动机绞死。A因此一直逃窜。

姨妈E告诉B是她偷偷藏起了宝石,目的是为了保护B。

[SPOILER +/-] 如何藏匿宝石

E先把宝石藏在自己的轮椅垫子里,等到搜身的时候藏到扶他起来的护士的包里,搜完身以后再从护士包里拿出来藏在垫子里,之后藏到屋子里的保险箱里。

B碰到了真正的C,C告诉B说他是一个电影演员C2的替身,假扮他的人一定是C2。C问B宝石藏到哪里了B不肯说。

[SPOILER +/-] 真相和结局

B一直以为的“真正的C”其实才是假扮,他的真实身份是电影明星。A在店里遇到电影明星,把他当成了住在自己楼上的C。

F的儿子是死去的副驾驶,F为了替儿子报仇找到医生G(G的真实身份是地下交易者)向A买宝石。A和G碰面的时候F撞死了A。F本来想陷害G杀死A,但是因为G也没有得到宝石,所以没法陷害。

本作情节还算曲折,但最大的缺陷是巧合太多以至于不可信。

Tuesday, April 07, 2009

Helen McCloy, Alias Basil Willing (1951)

本书献给John Dickson Carr夫妇。每次我看到献给Carr的书就心潮澎湃。

Dr. Willing听到一人A跟出租车司机说自己是Basil Willing,感到好奇,便跟在后面。他跟到一个房子,里面是心理医生B为他的病人办的晚宴。Willing私下里戳穿B的身份,B有话要告诉Willing,但和Willing离开房子后不久便毒发身亡。B留下神秘的死亡留言:“没有鸟唱歌的地方。”

警方查出B的真实身份是一个私家侦探。B死的当晚A的一名盲患者C也死在自家床上,死因似为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症状和B一样。Willing查到B受雇于C。C家一本书里面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奇怪的字母和数字。

Willing的太太怀疑A给B下毒,但是Willing说整个晚会期间A没有接触过B的饮料。A的另一个病患D告诉Willing自己的父亲生命垂危。

Willing判断出纸条上记录的是一个地址,追踪到那个地址,发现离A家不远。那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但是很奇怪的没有鸟,难道就是“没有鸟唱歌的地方”?Willing离开的时候碰到D,D急急忙忙地跑了出去,被车撞倒。

A决定再组织一次病人晚宴。

[SPOILER +/-] 真相

A为他的病人和病人家属提供死亡服务赚钱。A为了试验药量用动物做实验,死去的动物埋在草地里,虽然不影响草地生长,但是鸟吃了草以后纷纷死去,慢慢地就没有鸟了。盲人A听不到鸟的叫声,逐渐开始怀疑A,于是雇佣B调查A。A发现了B的身份,便让佣人毒死B。A示意佣人下毒的信号是先摸一个白色的东西,再摸一个黑色的东西。

A通过心理咨询诱导D说出想让自己的父亲死亡。后来D察觉到A的作为,A便想办法毒死D的父亲,再用D在心理咨询时说过的话威胁D,使其不敢出声。

Helen McCloy在书中提到了Charles Dickens的短篇集Mrs. Lirriper's Legacy (1865)。很明显本作中“死亡晚宴”的起源是Mrs. Lirriper's Legacy当中的第二个故事"A Past Lodger Relates a Wild Story of a Doctor"。(很奇怪网上诸多Mrs. Lirriper's Legacy的电子版都没有这个故事,只有Google Books提供了一个电子版本。)Dickens在这个短篇里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叙述流畅而华丽,文字间渗透着浓郁的怪奇气息。他的核心构思后来被日本的清凉院流水拙劣地发扬光大了。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Dickens的这部短篇(一定要读原文),领略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本作特别描述了盲人感官世界和常人的不同,和The Deadly Truth当中对听觉的探讨交相辉映。

Monday, April 06, 2009

Helen McCloy,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本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1960-1961讲意大利混血女孩A到异国表亲家做客,进入一个舞厅便惊恐地大叫,原因是她觉得以前在哪里见过这个地方。亲戚告诉她这不可能,因为她是第一次到这个国家。第二个部分1970-1971小女孩已经长大了,再次来到表亲家。大家观看了一个电影,是十年前大家一起去滑冰的景象。一对双胞胎兄弟恶作剧地把A关在舞厅里,A在里面疯狂地敲门想出来,等大家打开门发现A被掉落的画框砸中头部,已经死了。

[SPOILER +/-] 密室杀人的诡计

凶手在电影里每隔几帧插入一幅A受凌辱的画面,A在看电影的时候潜意识里对这幅画产生了印象。她进入舞厅后看到墙上挂的Goya的画,潜意识里回想起那个可怕的画面,便疯狂地敲门。凶手事先把挂画的铁丝弄松,一震动便掉了下来。

这是Helen McCloy挑战deja vu的作品。关于那个心理暗示的诡计可以参见这个链接,其成立与否在心理学界也还存有争论。不知道McCloy是不是第一个把这个手法用到侦探小说里的,宫部美幸《魔术的耳语》也讨论过这个手法。

Sunday, April 05, 2009

Helen McCloy,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本书一开始的设定极有意思。Assistant Chief Inspector Foyle误入一个心理实验,实验有两个对象,一人A扮演谋杀犯,一人B扮演被害人。实验开始后大家被实验组织者C锁入楼内,没想到A真的死了!

Foyle看到有人打碎窗子跑了出去,他认为那是一个矮瘦的男人。C也看到月光下的那人,他觉得是一个高大的男人。助理教授D当时路过,也看到那人,他觉得是个女人!

Dr. Willing看到A的秘书E和一个男孩谈话,走过去的时候男孩已经不见。Willing解释说因为距离遥远,所以三个人其实谁也没看清楚,他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头脑中的附会。

现场留下一封A的遗书,用打字机打成,还有A自杀用的手枪。可是警方在现场找不到子弹,难道是不可能犯罪?

学校的资助人F拜访Willing并提出一种自杀手法,使得现场不会找到子弹。

[SPOILER +/-] F的手法

手枪装上空包弹,然后放到嘴里开枪,火药爆炸产生的气浪会把头颅炸穿。因为用的是空包弹,当然找不到子弹。

Willing则认为先把A打晕,再采用这个手法也可以,不一定是自杀。

Willing向C的合作者中国人G询问了一些问题。G拒绝参加随后的测谎实验。Willing了解到A从德国纳粹逃到美国,没有任何助手,研究癌症。学校里有一个德国交换生H自杀,死亡方式和A相同,Willing认出H就是那个当晚和秘书E说话的男孩。大楼管理员说当晚大家离去之后有人使用楼里的打字机。

D的妻子被人杀死。D提出A有可能是纳粹,因为他和纳粹学生H的死法一样。Willing揭示B有梦游症,那天晚上是B在楼里梦游。Willing给B做测谎实验发现他没有说谎。

最后Willing理清了所有的疑点。

[SPOILER +/-] Willing提出F和G可能的犯罪动机

A从事的真正研究是人工合成铬。F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铬矿,如果A的研究成立,F将受到很大的损失。而铬矿开采停止的话也会影响中美的关系,从而间接影响亚洲战场的格局,这是爱国者G所不愿意看到的。

A实验室的小白鼠鼻粘膜受损,是铬酸所致。

[SPOILER +/-] 真凶及其动机

凶手是D。他害怕A的研究成功会断了学校的经济来源,影响自己的收入,因此杀了A。他杀死纳粹学生H是想让人以为A也是纳粹,从而隐藏自己的动机。他杀死自己的妻子是因为他妻子和他闹离婚,A死后他不再需要妻子的钱。

Willing从下面几点看出了破绽:D在描述“月光下的人”的时候,潜意识中选择了自己讨厌的人,也就是自己的妻子,所以将那人描述成一个女人。从D当时所在的角度,应该看不到大楼的窗子。D犯的最致命的错误是,他在黑暗中用打字机伪造A的遗书,因为看不见键盘,所以习惯性地用法文键盘打字,使得很多字母发生了错位。D是所有嫌犯中唯一一个用法文打字机的人。

之前对F和G的动机挖掘很赞,真凶的动机反倒有些不太可信。

本书对于“月光下的人”进行的心理分析值得称道。三个人对同一个形象给出了不同的描述,这个设定显然模仿了G. K. Chesterton, The Man in the Passage (1914),所不同的是Chesterton给出的是一个物理解释,而McCloy给出的则是一个毫不逊色的心理解释。

Helen McCloy, Dance of Death (1938)

McCloy的出道作,一经发表便好评如潮,引起轰动。

雪地里发现一具女尸,是著名时尚女子A,她的身体发热,脸色发黄,经验尸很有可能中了她代言的一种减肥药的毒。警察询问A的继母和其他家人,却被告知A没有死,而且A生前已经很瘦了从来不吃她代言的减肥药。

警方找到A,A却说自己不是A而是A的表妹B。原来出事那天晚上A的继母C为A准备了盛大的成年晚会,想让A嫁一个好人家自己好捞钱,没想到A却在当晚发起了高热。因为A经常得疟疾,所以大家以为还是疟疾发作,没有在意,让她卧床休息。C为了不让自己的计划泡汤提出让B假扮A继续出席晚会,B同意。晚会结束后,A奇怪地消失不见,C一方面到处找A,另一方面继续让B假扮A,以掩盖A失踪的事实。(有趣的是,在同一年份John Dickson Carr写出了颇为相似的混淆身份的作品:The Crooked Hinge。当然这个设定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Shakespeare,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159x)。)

警察在C的房间里发现一个减肥药瓶子,里面的药只剩一半,C声称不知情。警方怀疑A当晚喝的鸡尾酒被人掺了减肥药,但是管家做证说A的鸡尾酒只喝了一半就放下来,之后艺术家D错误地拿了A的杯子,喝了剩下的一半。D没有任何的中毒迹象,难道是不可能犯罪?

警方在D家找到一枚戒指,同时发现D服用吗啡。投资炸药的富豪E告诉媒体自己本来想向A求婚,并悬赏一万捉拿凶手。晚会策划F告诉警方当晚有一个外人闯进晚会被她发现,在她想要报警的时候D出面让她放走此人。F在自己的证言上签名,却一走神签了A的名字。

警方找到A的心上人G。G当晚约好和A在某街见面,因为A在晚会上对他冷淡而寒心,最后也没有等到A。G心灰意冷把自己关了一个礼拜。G不知道晚会上的A其实是B,这解释了为什么A会失踪——A带病赴约,却倒在半途。

警方捉到了闯入晚会的学生H。H说自己当时混入晚会只是为了骗吃骗喝,还说自己看到D从A的房间出来,因此D急于替他开脱。D承认自己窃取A的戒指换吗啡。警方猜测D有可能因为长期服用吗啡因此对毒药产生了抗药性。

Dr. Willing识破富豪E来美国的真实动机是把他麾下的炸药私下卖给两家不同的公司,E为了掩盖自己的动机故意向媒体宣称自己来迎娶A。

[SPOILER +/-] 真凶及其动机

凶手是晚会策划F。她杀死A的动机是因为A代言有毒的减肥药,而她的女儿吃了该减肥药丧命。她不留神签的A的名字是Catharine,而A的真名是Katherine,只有在减配药广告上才用的Catharine。Willing从这点看出了破绽。

本作出版于1938年,正是古典本格的高潮期。从单纯解谜的角度来讲,本作只能算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在开场之后对各个证人的询问调查是典型的古典本格公式,开篇相当精彩,中段却有些冗长,靠大量的红鲱鱼增长篇幅。结尾的凶手身份虽然意外,但核心推理只靠一条关键线索,显得有些薄。

可是这些缺点丝毫不能抹煞本作的价值。我个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在侦探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因为Helen McCloy通过本作创造出了“心理侦探”这一崭新的侦探模式,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心理学在侦探小说中的应用可以一直追溯到Edgar Allan Poe的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不同的人对房间里的声音有自己的想象)和The Purloined Letter(心理盲点),但那都是短篇作品,份量尚显不足,而且心理分析并不是书中侦探的主要工具。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心理侦探小说恐怕要数C. Daly King的Obelists at Sea (1932)。在该书中Daly King管发生的案子叫做"psychologist's murder case",并让四位心理学家对案情做了不同的推理。可惜的是Daly King虽然本人是心理学家,却没有把这一模式发扬光大,而Helen McCloy却通过1938年的Dance of Death推出了Dr. Basil Willing心理系列,完整地建立了“心理侦探”这个流派。

在侦探小说史上,最有名的侦探语录恐怕当数Sherlock Holmes的"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和Father Brown的"Where would a wise man hide a leaf? In a forest."在本作中Dr. Basil Willing说出了下面这句话:

Every criminal leaves psychic fingerprints, and he can't wear gloves to hide them.

在我看来这句话完全足以和前两句媲美。它既是Dr. Basil Willing的出场宣言,也是所有“心理侦探”的破案纲领,从此侦探解谜不再只是四处搜集烟头指纹,而可以更深层次地透视疑犯的内心世界。在Helen McCloy的Dr. Basil Willing系列中,最后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找到罪犯的心理破绽。我个人认为这是Helen McCloy对侦探小说的最大贡献。

本书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就是作者对于动机的挖掘。本书开始几乎所有疑犯都不具备杀人动机,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些人可能的动机被发掘出来,但直到最后作者才揭露真凶的动机。这个动机隐藏得非常巧妙,导致真凶身份极具意外性,但另一方面书中又给出了足够的线索,因此读来并不觉得突兀。另外凶手的这个动机非常深刻,单从这个动机来看,本书俨然已有了后代“社会派”的风范。在1938年本格推理大行其道的时期,Helen McCloy能够在whydunit下这么多功夫,是非常超前于时代的。

(这个评论还相当不完备,小说的很多细节没有讨论,以后我会逐步完善。)

Friday, April 03, 2009

Helen McCloy, Panic (1944)

女主角A的舅舅死在书房里,看上去像是自然死亡。警察B询问A她舅舅有没有留下来什么东西,A说没有。B告诉A她舅舅生前一直在研究加密算法,不久前声称搞出了一种既简单快捷又严密的新算法。A接受表兄C的建议到乡下歇息几天。

A到乡下当晚听到外面门口有奇怪的声音,追出去却不见人影。A带着自己的狗在水边发现奇怪的脚印,像是山羊一类动物的蹄印。

B追到A的住处教给她各种的加密算法,特别讲解了Vigenère算法。A在自己衣服里发现了舅舅的遗书,但无法解密。C也去看A。

A的盲狗被人杀死。最后A终于参透了密码的秘密。

[SPOILER +/-] 死亡留言、密码、真凶

A的舅舅其实是C杀死的。A的舅舅临死前把桌子搬动了位置,导致盲狗撞到了桌子上。C出于心虚杀死了盲狗。

在A住处周围搞鬼的是C。他的脚有病(club foot),长成了蹄形。

A的舅舅用打字机的第一行QWERTY做Vigenère算法的密钥,因为这是一个无意义的词因此难以破解。

这是一本很奇怪的书,可以归为欧美作品中少见的变格派。全书有大量的篇幅是B在介绍加密算法的发展历史,并附有详细的推演表,读上去就像是一本密码学的教科书。最后的解答也跟算法本身的实现有关。这种“炫学”的场景在欧美侦探小说中并不多见,更难想象是出自女作家之手。McCloy对密码学的兴趣在她晚年的The Imposter (1977)中亦有展现。

除了变格派这个特点,本书“空宅孤女”的设置应是继承自HIBK流派。书中另有两个不错的本格诡计。一是A的舅舅的死亡留言,相当新颖。二是关于水边脚印的解答,完全可以写成不可能犯罪。可惜McCloy本部书的重点显然不在于此。

Helen McCloy, The Deadly Truth (1941)

科学家A发明了一种“真话试剂”,喝了的人在一段时间内只会讲真话。A的朋友B趁机偷了几管,在派对上喂给其他的朋友喝。A发现药剂失窃,让B还给他,B不肯。

B的老公C和C的前妻D喝了试剂以后供出C和D离婚之后又和B结婚只是为了骗B的钱,C真正爱的还是D。B说C为了钱就会一直和她在一起。B的经济总管E突然莫名其妙地说B其实没有钱。

Dr. Willing来到派对的地方发现B被人用她自己的项链勒死在大房间里。Willing进入屋子之前蹭到了树叶,凶手听到响动仓促离开了现场。Willing由此推断耳聋的E不是凶手。

Willing在B的小木屋里发现一间首饰,并查到首饰的主人曾经将首饰报失。首饰失窃的时候B和D都在场,B当时指控D有盗癖偷了首饰,D否认。

Willing为了测试大家的耳音故意把一个金属盒子掉在地上,所有的人都做出了反应,只有E没动……

[SPOILER +/-] 推理

E装聋。如果他是真的耳聋,就算听不见声音,也能感觉到盒子落地的震动。他一动没动,说明他是刻意装聋。E故意鼓动工人罢工让B的股票下跌,自己好捞一票。

首饰其实是B自己偷的,她才有盗癖。她偷出A的药剂即是盗癖的表现。

凶手是A,他之前的很多举动表现出他有超凡的听力,只有他能听到树叶的响动。

关于“声音”的不在场证明颇有新意。

Thursday, April 02, 2009

Helen McCloy, Do Not Disturb (1943)

女主角A住进纽约的一间旅馆,听到隔壁房间传来男人的哭声,感到奇怪。询问前台,得知有一个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的男孩住在隔壁的房间,多半是因为伤口疼痛而哭。A回到房间,仍然觉得不对劲,便到那间房间门口探查究竟。只见门口挂着Do Not Disturb的牌子,A犹豫片刻,还是决定敲门。门里出来一个男人B,自称是警察,在私审犯人。A虽然感到惊讶,但是还是离开了,结果在路上遭遇车祸,险些丧命。

A苏醒过来后意外地碰到自己的前夫C和好友D,原来C现在受雇于D的老公E。A的眼睛出了问题,在光线反差强烈的情况下会看不清东西。

A回到自己的旅馆房间,赫然发现一个男人F死在自己的床上!A打电话求助于C却得知C出门去了。A想报警又想起B是警察,害怕警察串通一气,便独自出逃。A读报纸知道死者是一名报社编辑。A一路上被人跟踪,在山里迷了路,在别人家里寄宿,终于还是被警察找到。

警察让A交出手里的“东西”,A却不知道他说的“东西”是什么。警察告诉A警局根本没有B这个警察。A正在困惑时,号称当时住在旅馆隔壁房间的心理医生G来到警局做证,C趁机带A逃离了警局,临走时A拿走了警察桌上死者F的手电筒。

C判断因为A的眼睛不好,所以她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自己却没有察觉。两人好不容易躲过了一波追捕,却被新冒出来的律师H用枪胁迫,他也要求A交出“东西”。C和A冒充保安逃了出来。两人上了火车,到站后却又被心理医生G截住。G也让A交出“东西”。

G的太太帮助A逃了出去。A拼命逃回D的住宅,在那里发现了手电筒的秘密……

[SPOILER +/-] 结局

手电筒的一节电池上贴着的标签可以揭下来,下面是一张D的老公写给纳粹的支票。死者F为D的老公工作发现了这张支票,作为D的老公的叛国证据保留了下来。大家找的“东西”就是这张支票。

D的老公在最后关头出现,却在争抢支票的时候撞中桌子倒地(!)。A把支票交给C,没想到C居然是为纳粹工作的!C为了找回支票被纳粹派到D的老公手下“工作”。A第一次进入旅馆隔壁房间的时候,C就在里间。开车撞倒A的也是C。C屡次救出A,也是怕支票落到警察手里。

最后C想要杀死A,却自己失手落下悬崖(!)。

本作作为惊悚小说行文流畅,推进速度适宜,并有一些不错的转折,只是结局让两个大怪戏剧性地失手既仓促又不可信。小说中段女主角晚上一个人在深山大房中寄宿的心理活动不错,这个“空宅孤女”的设置是McCloy的钟爱,在PanicThrough a Glass, Darkly里面都有出现。通过女主角无意识行动而延展追捕的设置像是Mary Roberts Rinehart一派,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作或可划归为HIBK (Had I but known)。

Helen McCloy, Cue for Murder (1942)

Anthony Boucher大力推荐的小说。

剧院附近的刀具店失窃,有人破窗而入,奇怪的是没有拿走店里的任何东西,反倒把笼子里的金丝雀放了出来。

Basil Willing看到有人掉了一本剧本,想把它还给对方,一路追到消防通道顶端,那人却消失不见。剧本上女主角A的一句对白下面画了一道粗线:"He cannot escape now, every hand is against him!"

剧院里的舞台上正上演一出话剧,一人躺在桌子上假扮尸体,话剧过程中女主角A、医生B、警察C三个角色接近过“尸体”。落幕以后“尸体”仍然躺在桌上不动,大家这才发现他已经死了!

Basil Willing和警方一起调查此案。凶器是道具当中的一把手术刀,手柄上有刻纹,因此留不下指纹。一只苍蝇总是落在手柄上,引起了Willing的兴趣。Willing和C的手表比B的手表快了十分钟。

Willing从A口中了解到B对A有点感觉,还了解到一年前C曾经带着A开车出了事故,撞死一个小女孩,C因此被关进监狱一年,期间还生了病。Willing早就看出C服过刑,因为C在大房间里走路习惯性地每走十二尺就折回,这是牢房的尺寸。之前警察递给C死者的香烟盒想留他的指纹,也被他避开。

为了搞清当时的案发经过,Willing来到剧院的彩排,相当于犯罪现场重建。戏班找到一个小孩愿意扮演尸体的角色。彩排结束时小孩念出了最后一句台词,引起大家震怒。原来在戏院里有这么一个迷信:最后一句台词在彩排的时候是不能念出来的。小孩当场被解雇。剧作家D蹦出来说他不怕这个迷信,愿意出演尸体。

刀具店再次被人闯入,金丝雀又从笼子里放了出来……

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悲剧再次发生。扮演尸体的D再次死在了舞台上。小孩供出他受雇于D,故意在彩排结束时念出最后一句台词,原因是D想自己出演尸体。警方猜测D知道凶手身份,想要敲诈凶手,结果反而被杀。

[SPOILER +/-] Dr. Willing的精彩推理

凶手是C。Willing从三点推出凶手身份。
  1. Willing追到消防通道顶端的时候和对面的大钟对了一下表,因为大风吹着大钟的指针,因此Willing的手表快了十分钟。C的手表也快了十分钟,说明他也和大钟对过表。剧院里只有在消防通道的顶上能看到大钟,因此C就是Willing追的人。C偷取A的剧本,因为剧本临时有变,C要确认自己还是在A说出那句台词之后下手。
  2. C在刀具店磨刀,临走的时候把小鸟放出来,是因为他看到笼子里的鸟想到了自己的牢狱生活。
  3. C在监狱服刑期间得了很严重的糖尿病。他行凶时因为激动手心大量出汗沾在了刀柄上。他的汗里面糖分很高因此招来了苍蝇。
当年撞死小女孩的其实是A,C为A背了黑锅。C杀死第一个死者是因为A要和死者结婚。

本作可以说是McCloy心理推理的代表作。书中的两条主要线索:金丝雀和苍蝇,极富创意。人物设置也比较成功,值得推荐。

Helen McCloy, Before I Die (1963)

有点老套的悬疑小说。有妇之夫A和年轻女子B热恋,决定和自己老婆离婚。A得知长久以来他一直以为是B父亲的人其实是B的老公。A太去找B夫试图挽救婚姻。B夫告诉A太当年B为了躲避俄军追捕逃进他家,从此他便把她收留,两人年龄相差四十岁。B声称总有一天要杀死B夫,但B夫因为贪恋肉体之欢所以一直还和B在一起。

B夫被人用镇纸打死在自己的房间里。B有不在场证明,A却没有,所以A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在法庭上女人C出来为A做证说他当时不在现场。下来以后C告诉A太其实她做的伪证,因为C的老公也和B有染,C怀疑自己的老公可能是凶手,不想A替自己老公背黑锅。

[SPOILER +/-] 真凶

凶手是A太。B夫告诉她说准备放弃和B的婚姻成全B和A,A太一怒之下失手打死了B夫。

全书后半部大量描写A太的心理。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Helen McCloy, Mister Splitfoot (1968)

背景介绍:Splitfoot这里指恶魔,传说中撒旦的蹄子是分趾的。在1888年,Fox三姐妹住在一幢鬼屋中,她们管屋子里的鬼灵叫做"Mr. Splitfoot",并让它重复自己响指的声音,结果真的从屋里传来类似于响指的声音。Fox三姐妹因此成为现代招魂术(spiritualism)的鼻祖。

小姑娘A和她的朋友B讨论房子的传说,B告诉A只要说"Do as I do, Mr. Splitfoot!"就会从远处传来三记敲击声。A在房子里发现一个隐藏的阁楼,在里面可以听见下面人的谈话。A偷听到C和C太发生争吵。

Dr. Basil Willing因为路上发生事故所以住进暴风雪山庄。因为Willing的到来必须要给他腾一件卧房。楼上有一间空卧房,历史上有三个人曾经在里面睡过,都在第二天早上死于不知名的原因。A喊出"Do as I do, Mr. Splitfoot!",这时传来三记敲击声。同时B打来一个电话,说他在家来不了了。A听到这个消息晕了过去。如果不是B和她恶作剧,那么怎么会传来敲击声?

四个男人决定抽签在那个房间过夜。抽中的人得到一本书、一根蜡烛、一个铃铛。如果他看到奇怪的东西,就摇一下铃铛;如果有人跟他说话,就摇两下铃铛;如果受到攻击,就摇三下铃铛。C抽中进屋。三个男人和Dr. Willing在楼下,四个女人和小孩A在楼上。大家正在楼下聊天的时候,突然听见三声铃响……

等到大家上楼,C已经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身上没有明显的伤痕。房间里的鹦鹉发出类似"to brood"的声音。(McCloy好像很喜欢鸟,在Cue for Murder里面也有一个金丝雀的线索。)

楼下的男人都有不在场证明,而楼上的女人虽然有可能犯罪,但都没有明显的动机。A既想提供C太的作案动机,又不想供出阁楼,于是和B一起伪造了一封C太的信,烧了一半丢在壁炉里。最后C太也死在自己床上。

[SPOILER +/-] 诡计

凶手偷听到了A和B的谈话,准备了一个clicker(训练宠物的小装置,可以发出“咔嗒”的声音),在A说出"Do as I do, Mr. Splitfoot!"的时候捏了三下。凶手提出抽牌和铃铛的设置,在抽牌时动了手脚从而保证让C进屋。凶手最后一个从房间离开,离开前他用一根针扎进C的脖子后面杀死了C,伤口被C的头发盖住。凶手在楼下给壁炉添柴,造成一股热空气上升,吹动楼上的铃铛。

C临死前说的话是"Et tu, Brute!"这是恺撒大帝临死前说的话,意思是说:没想到我的好兄弟也会想要我死。

这本书通常归为心理密室,但其实并不是纯粹的心理密室,我想恐怕称为“机械心理密室”更合适,即指通过某种机械装置达成某种心理诡计。Through a Glass, Darkly也属这一类的诡计。

在原始的Fox三姐妹故事中有一个人叫做Bell,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人的人名启发McCloy编出了铃铛的线索。

Monday, March 30, 2009

Carter Dickson, Nine, And Death Makes Ten (1940)

一艘船上总共有九名旅客,其中一名是H.M.。船上发生凶杀案,死者在自己舱里被利刃割喉而死,墙上有一枚清晰的指纹,死者包里找到一瓶墨水。船员取得船上所有人的指纹与墙上的指纹进行比对,却发现无一吻合!

船上有一个法国人A十分可疑,有人看到他从死者房间出来。取指纹的时候A的桌子上摊着墨水板,但是船员没让他使用自己的墨水板,整个过程中A表现得十分紧张,好像他就是凶手似的。女子B认出船上的一名男子C是他的表哥。B看到死者拿着一沓信,以为死者要敲诈C,因此试图替C掩护。

接下来A跳海自尽,过程有人目睹。是不是A行凶之后畏罪自杀?

船上拉响假警报,有人趁机溜到贮藏指纹卡片的房间,打晕了H.M.,却没有偷走保险箱里的指纹卡片,而只偷了几本护照。

[SPOILER +/-] 诡计

凶手是C。他一人分饰两角,假装晕船整天躲在船舱里,同时装扮成法国人A,以A的身份杀人,之后留下指纹。他留指纹的时候先在手指上蘸上墨水,然后用手绢擦抹,把凸纹上的墨水擦掉,留下凹纹里的墨水,按在墙上留下“凹纹的指纹”。他本来想用同样的方法留下假指纹给检验指纹的人,造成凶手是A的假象,再用假人装扮成A“跳海自杀”。但是检验指纹的人不让他用自己的墨水板,他只好留下自己的指纹,这样一来在所有的指纹卡片中就会有两张卡片上面有一样的指纹。没办法他只好拉响假警报盗取指纹卡片,因为他不知道指纹卡片在保险箱里所以未能得逞。

H.M.从几个地方看出了破绽。C自称是法国军官,却没有戴法国军官的防毒面具,而戴了平民的面具。法国军服只在帽子和袖子上有军衔杠,可是C的衣服领子上也有杠。唯一没有和A一起出现的人是C,唯一不知道卡片在保险箱里的人也是C。

继R. Austin Freeman, The Red Thumb Mark (1907)之后最好的关于指纹的不可能犯罪小说。

Friday, March 27, 2009

Carter Dickson, He Wouldn't Kill Patience (1944)

H.M.应邀来到动物园的爬虫馆参观毒液提取,却碰到两位年轻的魔术师A女和B男争吵不休。争斗过程中两个玻璃柜被打破,里面的爬虫跑了出来,现场乱成一锅粥。

动物园园长的女儿C请三人到家里做客。当晚大家到了园长家外,闻见里面有东西烧糊的味道。三人进入房间,却被人从外面把门锁住。魔术师把门锁弄开,H.M.发现园长书房的门缝里没有露出灯光,钥匙孔也从里面用纸堵住,便让人用刀子在门下的缝隙里捅,发现也被挡了纸。进屋后大家发现园长煤气中毒死在屋里,门窗的缝隙都用胶带从里面封住,难道是自杀?

C请H.M.帮助调查,因为她认为园长即便自杀,也不会让屋里养的一条名叫Patience蛇一块殉葬(书名由来)。A连续遭人暗算,先是险些被人放煤气毒死,然后是差点在走廊里被毒蛇咬死。

[SPOILER +/-] 密封胶带的诡计

凶手把园长打晕,打开煤气,把窗子封牢,在门下面贴上胶带,从门出去,然后在门外用吸尘器把胶条吸紧。凶手开吸尘器的声音好像轰炸机的声音(当时英国正在打仗),所以大家没有注意。凶手把三人锁在屋里是为了争取时间布置现场。凶手显然不知道三人来访,唯一一个不知道这个信息的人是园长的商业助理,她就是凶手。

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十九世纪的把戏:自己会动的人偶,不需要人操纵,也没有人藏在里面。(参考:John Dickson Carr, The Crooked Hinge。)

[SPOILER +/-] 人偶诡计

人偶放在一个柱子上,显示下面的地板没有任何机关。那个柱子其实是空心的,里面通了压缩空气,控制人偶的关节运动。

H.M.最后放出毒蛇逼凶手招供。H.M.为什么不怕毒蛇咬到自己呢?

[SPOILER +/-] H.M.放蛇的诡计

蛇在玻璃地板上无法爬行。

本作开篇的一段闹剧让人捧腹,两个年轻魔术师的形象生动形象,密室诡计利用战时背景,别出心裁,最后的凶手揭露也相当意外,总的来讲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Thursday, March 26, 2009

Carter Dickson, A Graveyard to Let (1949)

本作献给Clayton Rawson。这里"to let"是“出租”的意思。

H.M.收到大富翁A的邀请,说要当他的面表演一个人间蒸发的奇迹。H.M.到了他的庄园,A修剪完一片灌木丛,把剪刀交给H.M.,然后当着他的面突然跳进游泳池。过了一会A的衣服帽子漂了上来,A却消失不见!当时泳池里还有A的女儿B以及B的未婚夫C(C也是A的合伙人)。H.M.让人把水放掉,里面没人。H.M.发现灌木丛是湿的但是剪刀是干的,说明A没有用剪刀。

在一次棒球演习过程中,有人在捡球时进入墓地,发现了中刀濒死的A。墓地有三个空桶。

[SPOILER +/-] 泳池消失的诡计

A为了偷钱逃跑串通B、C表演了这个把戏。A事先在身上涂满C常用的棕色的日晒霜,然后穿得严严实实,戴上帽子和手套,跳入泳池。C偷偷从泳池出来,A进入泳池后脱下衣服,然后化身成为C在B的身边冒出来。A走出泳池后再和C换位。A假装剪灌木丛是为了使戴手套看上去更加自然。A的手表也是棕色的,因此从远处看不出来。

A把自己身上的日晒霜洗掉,后来发现的桶就是用来装水的。C后来想杀死A,但是捅了两刀没有杀死。

有人对这本书评价不高,但我还比较喜欢,因为这个诡计不错。泳池里消失的问题S. S. Van Dine在The Dragon Murder Case里曾经提出过,但是Carr的解答显然更佳。本作的缺点是在消失之后节奏变得比较拖沓。

Carter Dickson, And So to Murder (1940)

是Carr以Carter Dickson为笔名发表的很差的小说。女子A受雇于电影公司改编剧本,结果电影公司发生了瓶子被打翻流出硫酸的事情。A收到匿名信让她去一个房间,她到了那里通过一根管子和另一头的人对话,结果从管子喷出硫酸,A险些中招。之后又发生枪击事件。最后有人给剧作家B的香烟下毒,B险些丧命。问题是B自己打开的一盒完整的香烟,凶手怎么在密封的香烟中下毒?

[SPOILER +/-] 诡计

凶手是B的老公。B中间因为咖啡烧开了离开了一下,把香烟放了下来,凶手趁机用一根烧了一半的毒香烟替换了无毒的香烟。凶手一开始不知道新来的剧作家是A,还以为是B,因此A一开始受到的攻击其实是针对B的。后来凶手知道搞错了,将错就错让人们以为一系列案子都是针对A的。

整部小说除了这个诡计再无其他亮点,很难相信是Carr的水准。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再谈诡计抄袭以及阅读侦探小说的乐趣

James问我如何看待推理漫画抄袭小说的问题。这一点我可能和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太一样。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也是先看的金田一,后看的《占星术杀人魔法》,但我读小说的时候心情仍然激动,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我想这可能跟我看书的角度有关。在看过很多的书以后,为了保持阅读的快感,我更多地是从作者而不是读者的角度看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想:这个线索让我来写,会不会这样处理?作者的这个诡计是从哪里得来的灵感?布局参考了哪部前人的小说?一旦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我就会很高兴。所以我的阅读快感主要不是来自“猜凶手”或是“猜诡计”,而是来自“猜作者的思路”。有了这个着眼点,就算让我再看一千部侦探小说,我还是能够保持新鲜感。

打个比方,我看侦探小说就像是收集昆虫。收集昆虫的主要乐趣并不是欣赏每个昆虫长得有多漂亮、有多特别(虽然这也是乐趣之一),而更多的是研究昆虫的分类、演化。我看侦探小说也一样,每看完一部书,会想想这部书和作者之前的书有什么承接,对他之后的书有什么影响,和同时代其他作者的书有什么可以比较的地方。这是我阅读侦探小说的主要乐趣。

另外说说推理漫画。我个人非常喜欢看漫画,甚至觉得漫画是推理故事的最佳载体,因为漫画的形象性是文字不能比拟的,另外漫画和书一样,允许读者停下来思考,这一点是影视作品做不到的。可惜漫画对技法的要求比小说要高得多,因此不可能每部书都能有漫画。我个人对于侦探故事的各种载体都很喜欢,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强烈推荐NDS上面的《逆转裁判》系列,有很多不可能犯罪精品),照单全收。最近有了小孩以后时间紧缩,更是迷上了四十年代的广播推理剧,上下班开车路上听得不亦乐乎。推荐一个Suspense系列,Carr为这个系列写过22个剧本。

Gwen Bristow & Bruce Manning, The Invisible Host (1930)

前两天提到诡计抄袭的时候提到这本书,多说几句。

时下大家提起“暴风雪山庄连续杀人”这种模式,总难免提起Agatha Christie的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1939)。我还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从一本书里读到该书大纲,立时热血上涌,到处想找来看。可惜我们中学的图书馆本来目录里有这本书,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弄丢了,害得我足足等了一年,才从一个同学那里借到。我花了一个下午看完,久久不能自已。后来上大学的时候跟同屋好友(不是侦探小说迷)讲起此书,最后解答的部分故意略过不提,害得那哥们一夜无眠,早上六点钟就爬起来去图书馆看最后一章,回来暴锤了我一顿,口称:“你不告诉我难道我不会自己去看?”一时传为笑谈。

但是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并不是这个模式的开山之作。早在9年前Bristow & Manning这对夫妻档就写出了这本The Invisible Host,布局和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如出一辙。

开篇八个人分别收到匿名邀请到一个地方聚会。大家到了那个地方,很快发现自己被囚禁了。留声机里传出神秘的声音,预告他们会一个一个地死去。房子里所有的仆人都被迷倒,然后发生连续死亡事件:
  1. 大家按照声音的提示打开衣橱,里面掉出第一具尸体A,大家都不认识。
  2. 声音告诉大家某处有毒药,想自杀的人可以自行取用。B想毒死其他人便倒毒药给大家喝,结果手拔塞子的时候便已中毒,不久身亡。
  3. 女人C被吓死。
  4. 灯突然熄掉,D紧张地按了椅子的扶手,触动机关中毒而死。
  5. 女人E试图从大门逃出,结果触电而死。
  6. 再次熄灯,灯亮时F被打死,子弹似乎从外面的庭院射入,G的头皮被子弹擦破。
至此八位客人还剩三位:G、H、I。H借帮助G包扎的机会突然把G打翻绑起来,这时I用刀子顶住G的后背……

[SPOILER +/-] 真相

凶手是G。他设计了一套音响系统,事先录下各种可能需要的话,完成之后杀死了电工(死者A)。他录音时对着玻璃杯讲话,从而隐藏了自己的声音。他在杀死F的时候开了两枪,一枪击中F,一枪擦过自己的头皮,造成凶手在庭院外面的假象。在所有的客人中只有G一个人和“声音”有过对话,H从这里看出了破绽。

H指出G是凶手以后,G让H帮他写供词。这也是G的计谋,因为H写字时有咬笔头的习惯,G事先在钢笔里藏了毒药。幸亏I提醒,H才幸免于难。最后H和I成功逃出,G自杀身亡。

[SPOILER +/-] 本作和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在布局上的6点相似之处
  1. 主要人物在一开始收到匿名邀请信。
  2. 到了地方发现主人不见身影。
  3. 主人做出死亡预告。在And Then There Were None里是十个小黑人,在本作中是留声机。
  4. 发生连续死亡事件。
  5. 主人是在场人物之一。
  6. 主人采用某种诡计隐藏自己的凶手身份。在And Then There Were None里面是假死,在本作中是用子弹打伤自己。

不同的是And Then There Were None里面最后所有人都死了,而本作最后活了两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布局更加华丽,而童谣杀人、漂瓶解谜的手法也更加浪漫。

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Agatha Christie在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时候有没有借鉴本作。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本作在1934年曾经由Columbia电影公司改编成了电影The Ninth Guest,因此绝非无名小说。我个人认为Agatha Christie参考了本作的可能性相当大。

Leo Bruce, Case for Three Detectives (1936)

Leo Bruce的出道作。书名当中的three detectives意思是说一个案子由三个侦探来破,其实最后是一案四破,因为三位“著名侦探”的推理都不正确。

案子经过非常简单。在一个房子里,大家听到女主人的房间里传来一声枪响,赶过去发现房间大门自内锁住,遂破门而入。女主人中刀死在床上,电话线被切断。房间的窗子倒是可以出入,但是窗子下面的花圃地上没有脚印。书里附了一张有趣的图,和常见的插图不同,不是房子的平面图,而是房子外部的纵视图,标出了每扇窗户。

接下来到了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三位“名侦探”出场了!他们是
  • Lord Simon Plimsoll (Lord Peter Whimsey)
  • Monsieur Amer Picon (Hercule Poirot)
  • Monsignor Smith (Father Brown)
这几人的言谈举止都和原型有几分神似。他们在鱼缸里找到两根绳子,可能是凶手使用的,但是凶手没有时间在大家破门而入的时间里顺绳子爬下窗子。他们了解到死者有一个继子可能是房子里的某个人。他们围绕“绳子”的使用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

[SPOILER +/-] Lord Simon Plimsoll的解答

凶手杀人之后从窗子爬出去,荡着一根同谋放下来的绳子到了隔壁屋。

[SPOILER +/-] Monsieur Amer Picon的解答

凶手杀人之后从窗子爬出去,顺着绳子爬到上面的空屋。

[SPOILER +/-] Monsignor Smith的解答

凶手杀人之后从窗子爬出去,荡着一根同谋放下来的绳子到了隔壁屋,再顺着绳子爬到上面的空屋。

三位侦探给出的凶手和手法都不一样,到底谁是对的?

[SPOILER +/-] Sergeant Beef揭露真凶

男主人和女主人合谋出演一场恶作剧,女主人在枕套上泼了红墨水,然后假装大叫假装被刺。

大家都以为男主人是凶手的时候,Sergeant Beef突然又来了一个转折。原来凶手另有其人!凶手进入现场以后识破女主人的恶作剧,遂假戏真做杀死了女主人。男主人怕被怀疑因此没有交代真相。

作者为了在结尾搞出多一重的转折而牺牲了fair play,这个处理我觉得可以接受。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对三位“名侦探”的描写惟妙惟肖,熟悉Dorothy Sayers、Agatha Christie、G. K. Chesterton的读者难免会心一笑。如果有人喜欢这一类的戏谑仿作,我推荐Marion Mainwaring的Murder in Pastiche (1955)。

Monday, March 23, 2009

关于诡计抄袭

说到诡计抄袭,忍不住多讲几句。其实我并不完全讨厌诡计抄袭。诡计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很难讲,确实容易撞车。同样的诡计,在不同的布局下用出来,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对于这种“抄袭”,我不仅不反对,甚至可以欣赏。另外一点,所谓“抄袭”有的时候很难界定,甚至一些经典,也存在“抄袭”的嫌疑,这个我觉得不存在绝对的准则,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Agatha Christie, And The There Were None (1939)够经典吧,其实早在9年前Gwen Bristow & Bruce Manning, The Invisible Host (1930)就给出了类似的布局,但是这毫不抹杀And The There Were None的地位。又比如岛田庄司的《异邦骑士》,和Gelett Burgess, Two O'Clock Courage (1934)惊人地相似,就有点说不清楚。再比如高木彬光的《魔咒之家》,那就是赤裸裸地抄袭John Dickson Carr, The Reader Is Warned (1939),士可忍孰不可忍了。我想关键是一个尺度的问题。

p.s. 关于《异邦骑士》和《魔咒之家》的抄袭问题,似乎以前没有人提出过,希望有人可以印证一下。

连城三纪彦《求生无门》(1990)

在迷诡讨论组上看到GFinger和天蝎小猪两位日系专家讨论这本书和我孙子武丸《杀戮之病》的相似处,很好奇所以搞来看了看。

本书第一章是一篇奇怪的文章,讲述“我”被人杀害七次的事情。从第二章开始主人公学校的老师A接到奇怪的电话,一个学生说他快要被人杀死,接着又有人在黑板上写出类似的话,还有人交上奇怪的作文。老师和几个热心的学生开始调查,慢慢锁定班上的学生B。老师发现日记(第一章的内容),里面记录的七次案件都是真实的命案,报纸上都有报道,难道凶手是学生B?难道他写的自己七次被害,其实是自己七次犯案?

[SPOILER +/-] 真相

日记的作者是B的父亲,他是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我并没有觉得《杀戮之病》抄袭本作。的确,混淆身份的叙述性诡计如出一辙,但是使用方法完全不同,本作并没有《杀戮之病》的那种冲击感,而且我相信这并不是因为我的阅读顺序。《杀戮之病》里面的布局更恢宏,留给读者的线索也更多,相比之下本作留下的线索并没有那么多(希望我没有漏过重要的线索),因此回味少一些。

我看的日系推理不够多,可能理解上有偏差,欢迎同仁指正。

p.s. 谁能告诉我这本书是哪年出版的?谢谢。

Sunday, March 22, 2009

David Louis Marsh, Dead Box: The Brown from the Sun Adventures (2004)

很难得欧美如今还有人在写真正的不可能犯罪小说。这部书从写作风格上看是不可能犯罪和硬汉的结合,作者可能受到了Bill Pronzini的影响。

故事开头极其抓人。警方收到死亡威胁,说某天下午一点会在某个地址发生凶杀案。警长带人到了地点,在房子四周装满监视器,派三个警察和自己各守房子的一边,每个人可以看到临边的两个人,同时也被临边的人监视。快到一点的时候一辆车被另一辆警车追缉,在房子跟前停了下来,车里出来一个女孩,冲进房子里的一个大保险箱里(里面可以走人的那种),把保险箱从里面锁住。警察叫来锁匠打开保险箱,发现女孩被人用刀刺死了!绝对不是自杀!

Sun侦探社的人开始调查这个案子,却在半截被人指控隐瞒案情,勒令中止调查。

以上是故事的第一部,基本上是解谜推理的布局。故事的第二部笔锋一转,讲一个叫Bill的硬汉,工作不顺,在书店碰到一个叫Holly的美女,然后莫名其妙地卷入一系列绑架、杀人的罪案中。这里面也有一段不可能犯罪。Bill被人下了药以后被绑到了一架飞机上,他在高空中看到巨大的“可口可乐”字样。之后警方接到电话举报Bill杀人,警方在Bill的屋里找到一具女尸,但是从尸体体温判断的作案时间看Bill并不在现场,Bill于是被释放。Bill收到一个录影带,里面有他和未成年女孩发生关系的录像,如果他不合作,对方就要把录影带公开。Bill完全不记得自己有过这个经历。

第三部两条线汇总。Holly就是追缉第一起命案里面死去的那个女孩的警察。Sun侦探社的侦探查出真凶。凶手要强奸Holly,Bill赶来救她……接下来是大段的动作片。

[SPOILER +/-] 保险箱杀人的诡计

凶手是警长。他布置这个局的目的是为了陷害Holly。他安排机会让Holly追查这个女孩,事先跟女孩说好如果无处可逃就躲到这个保险箱里给他打手机。女孩躲进保险箱以后他把自己的大衣挂起来,让两边的警察以为他还在岗位上,跑到保险箱门口敲门。女孩放他进去,他把女孩杀死,然后把保险箱撞上,事后篡改拼接监视器的录像。

[SPOILER +/-] Bill卷入的命案真相

所谓的飞机其实是模拟器。和女孩发生性关系的录像带系伪造。警长陷害Bill杀人,本来想通过中央系统控制房间温度,从而改变尸体温度,伪造凶手死亡时间。结果却把整个空调系统弄垮了。

我是在iPhone上看的Kindle版本,之前对这个作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网上查了一下,也查不到什么信息,好像还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部书。

Thursday, March 19, 2009

Norman Berrow, The Footprints of Satan (1950)

可能是Norman Berrow最好的不可能犯罪小说,主要是这部小说里面提出来的问题很新颖。

主人公Gregory来到乡村找他的Uncle Jake,这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居民不多,说话都有点乡土气息。某天晚上天降大雪,直到快早上才停。Gregory早起在自家门口不远处发现奇怪的足迹,看上去像是动物的蹄子。Uncle Jake倒是有一头驴子,但足迹肯定不是四足动物留下的,因为脚印不是两行,只有一行。几个居民顺着足迹追踪,发现足迹踩过树丛,穿过小房子A和亭子B,还出现在六尺的高墙之上!大家一直追到足迹的尽头Mr. Mason的房子,发现Mason用根绳吊死在房后的树上,树枝上面靠近主干的地方掉了一点积雪。房子的房顶周围有一圈怪物的足迹,可是房顶既高且陡,怪物怎么能踩在上面不滑下来?Mason死时穿着一双11号的靴子,屋里也有11号靴子的足迹,但是他的脚只有7号,脚上的靴子可能是佣人留下的。

Miss Forbes提出一种超自然的解释。怪物之所以没能进入Mason的房子是因为门口挂了十字架,怪物进不去房子所以只好在房顶上转圈。Miss Forbes取出一份剪报,上面记录了1855年有人看到“恶魔的足印”。

警方从照片上发现足迹的细小差别。一共有两种蹄印:一种蹄印的左半边比右半边偏窄,还有一种蹄印的左右两边对称。树丛上的两个蹄印都是不对称的蹄印。

接下来居民Croxley死在去警察局的路上。他的头部有一个伤口,和蹄印的形状一样,似乎被怪物踏中。Croxley周围有一圈怪物的足印,距离他的尸体大约七八尺。除此以外就是他自己的脚印,再没有其他的脚印。大路上找到Croxley抽剩下的大半截雪茄。Gregory说案发当晚Uncle Jake的驴子自己从圈里冲了出去。

Detective-Inspector Smith必须解决如下的不可能犯罪问题:
  1. 怪物的足迹到底是什么东东留下来的?
  2. 第一起案子里的足迹如何能在雪地中间凭空出现?
  3. 怪物看起来有相当的重量,如何能站在树丛上留下脚印?
  4. 如何能穿过小房子A?(在小房子一边的墙根处消失,对面一边的墙根处又出现了。房子上锁,房顶上没有足迹,周围也没有其他的足迹。)
  5. 如何能出现在六尺高的墙上?
  6. 如何能穿过亭子B?(夏天亭子是开放式的,但是冬天亭子用木板一直封到房顶,形成一个密闭的屋子,而且锁住。亭子顶上没有足迹。)
  7. 如何能出现在Mason的房顶的边缘之上?(房子周围没有其他足印或者梯子一类的印迹。房顶中央有一处天窗,但是没有打开的迹象。如果打开天窗一定会有雪从倾斜的天窗上滑落,可是房顶上的积雪非常完整。而且天窗距房顶边缘的足迹也有相当的距离。)
  8. 怪物的足迹如何在Mason上吊处凭空消失?
  9. 第二起命案中怪物的足迹如何能在Croxley的尸体处消失?
[SPOILER +/-] 第一起命案的超复杂诡计(分9步完成)

凶手是Gregory。他把驴子的的两个蹄铁拆下来,反装在一双拆掉冰刀的冰鞋上。他在Mason屋里杀死了Mason,然后等雪停,制造出一系列的足迹。因为他把蹄铁反装,所以蹄印看上去的行进方向和他实际的行进方向相反。他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把天窗的活页拆下来,然后把天窗整个卸下(而不是把天窗从里往外掀开)。这样天窗上的雪不会滑落。把蹄铁系在一根长杆子上,从天窗探出去,小心地在房顶四周留下足印。
  2. 穿着11号的靴子,腰里系着蹄铁,抱着Mason走到外面的大树底下。把绳子系在树枝靠近主干的地方(那个地方最低),并且在树干上一个突出来的节上留下蹬踏的痕迹,好像死者蹬着这里上树。腾出手以后,站在树节上把绳子往外挪一点,因为绳子如果离树干太近,尸体的脚会碰到树节,就没法“上吊”了。这个步骤完成以后树枝靠近主干的地方积雪被破坏。
  3. 脱下一只靴子给死者穿上,然后穿上蹄铁,用另一只脚保持平衡。原地起跳,空中转体变成背对尸体,用有蹄铁的那只脚着地(蹄铁因为反穿所以对着尸体),然后脱下另一只脚上的11号靴子,稍微扭转身体给尸体穿上。这解释了为什么怪物足迹消失的地方离尸体这么近。
  4. 一路走到亭子B。亭子B虽然用木板封到屋顶,但是木板上端和屋檐中间有一个缝,凶手用手指扒着这个缝绕亭子移动了半圈。
  5. 继续往前走。踩着一道矮墙登上高墙,在高墙上留下蹄印。(从蹄印的方向看好像是先碰到高墙然后碰到矮墙,实际情况相反。)
  6. 小房子A的房檐下有一些装饰性的环,凶手抓着环荡到了亭子的另一边。
  7. 继续往前走。脱下蹄铁在树丛上轻轻留下脚印。这里凶手犯了一个错误,用不对称的蹄铁留下了两个足印,看上去好像怪物在树丛上单腿蹦了一下。
  8. 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换回自己的11号鞋(还是先换一只,再换一只),走回家里,留下回家足迹A。
  9. 第二天早上出来的时候,每迈一步就往旁边蹦一步,这样就制造出两条走向怪足印的足迹B和C。和之前走回家的足迹A连起来看,就好像Gregory早上出来第一个发现怪足迹(B),然后回屋一次(A),又出屋一次(C)。
这个诡计中取下天窗的一步感觉有疑问,如果真的把整个天窗取下,很难想象能不在屋顶留下痕迹。

[SPOILER +/-] 第二起命案的诡计

Croxley看到Gregory拆蹄铁,因此Gregory杀人灭口。他为了掩盖Croxley出现在他家附近的事实,把驴子拉出来走了一圈破坏Croxley的足迹,事后谎称驴子发疯。他穿上Croxley的鞋子走到第二现场,然后换上马蹄走开。

Croxley被袭击时掉了一截雪茄,因为雪茄还剩的很长,所以不会是Croxley自己扔的,说明第一现场在掉雪茄的地点附近。

Norman Berrow还玩弄了一个小的叙述性诡计。

[SPOILER +/-] 叙述性诡计

凶手Gregory一开始以类似主人公的面目出现(虽然不是第一人称),而且又是第一个发现尸体。一般来说,“发现”尸体的人不会是凶手,因为凶手早知道尸体在那里了。但是本作中“发现”尸体的人偏偏就是凶手。

总的来讲本书完成度相当高,颇值得推荐。气氛渲染非常成功,和1855年的历史事件结合紧密。书中人物形象最鲜明的是醉鬼Uncle Jake,其他人相对扁平。文字诙谐,叙述流畅,废话不多。缺点是书中关于“蓝女巫”的设置完全多此一举,可以删掉。

Agatha Christie, Evil under the Sun (1940)

前两天为了写书评重翻了一下Christianna Brand的Tour de Force,当时有一个感觉就是这书特别像Agatha Christie的某部小说,具体是哪部一时又想不起来。因为最近记忆力很差,所以还以为是deja vu。昨天早起突然想到是Evil under the Sun,赶紧查了一下,果然这两本书有巨多相似之处。分析如下(没读过这两本书的人慎入):

[SPOILER +/-] 两本书的6点雷同之处
  1. 两件案子都发生在海滩度假区。
  2. 都有一个丈夫有外遇,妻子很嫉妒。
  3. 两个凶手都有变装假扮死者以混淆死亡时间。
  4. 凶手作案之后都有用洗澡间。
  5. 都有敲诈勒索,而且都是红鲱鱼,真正的动机与勒索无关。
  6. 都有人有恐高症。这个太夸张了,侦探小说里面用到恐高症的并不多。
不同的是在制造不在场证明这一点上,Evil under the Sun的诡计是假扮尸体将死亡时间提前,而Tour de Force则是假扮死者出现将死亡时间推后。Agatha Christie的诡计更不同寻常。

根据这些比较,我可以肯定地说Tour de Force大量抄袭了Evil under the Sun!奇怪的是这么明显的抄袭以前却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当然Christianna Brand也不是完全抄袭,也有自己的一些发挥,但是整体架构实在是太像了。

Tuesday, March 17, 2009

Christianna Brand, Jape de Chine (The Chinese Puzzle) (1963)

Tour de Force之后Christianna Brand其实还写过一部Cockrill的长篇,名为Jape de Chine,又称The Chinese Puzzle。这部书不知何故一直没能出版。本书是一部不可能犯罪,六个人在一间密室里举行通灵会,有人在大家眼皮底下被杀!

每当我读到“xxx写了一部不可能犯罪小说,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出版社出版”这样的话,就忍不住要以头撞墙。

补:Tony Medawar告诉我说这本书近期有可能会出版。耶!

Monday, March 16, 2009

Derek Smith, Come to Paddington Fair (1997)

Whistle up the Devil作者的未出版作品。说是未出版也不尽然,只是在欧美未出版,在日本民间出版过很少量的几本。我入手的是一套电子版,很遗憾的因为和提供者签了卖身契,因此不能和任何人共享,希望大家理解。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John Dickson Carr
Lord of the Sorcerers

相当精彩的不可能犯罪,个人认为比Whistle up the Devil更好,主要是没有Whistle up the Devil那么乱。

故事开头就很抓人。金库管理人A被警方抓住,以监守自盗罪名被关押,其实他被女人B出卖。A出狱以后展开复仇行动。警察收到一封奇怪的信,里面有两张话剧票,还有一张卡片,上买写着COME TO PADDINGTON FAIR……

警察接受邀请去看戏,在话剧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按照剧的内容,演员C对B开枪,枪声响起,黑暗中却出现了两处枪闪!灯亮时演员B倒地不起——被打死了。

警察在台下逮捕了A,A手里拿着一把手枪,招供自己是凶手。他说他接到一封神秘的信,告诉他B在剧院,于是他来复仇。但是他的枪口径是.25,而死者中的子弹是.32,两者不符。警察在死者身后的熊头里找到A的子弹,所以A的子弹其实没打中死者,他不是凶手。道具枪是一把真枪,口径.32,肯定有人把里面的空包弹换成了真子弹。

接下来调查谁有机会换子弹。根据道具师D的线索,枪是剧作家E亲自提供的,子弹是舞台监督F亲自放进手枪的。

看守换衣间的警察被人打晕,B墙上的相框打碎,里面的东西被人拿走。演员G在自家邮箱发现藏在B相框里的东西,是B和C的结婚证书。警方认为C和演员H有私情,为了摆脱B所以杀了她。在警方的施压下,C供出自己当年和B、A一起偷银行,并和B一起陷害A的事实。

警方从D的证词中发现漏洞。D承认自己把子弹放进手枪,但是他否认自己调换子弹。D说通常是由F装子弹,但是那天是他自己装的子弹。为了掩护D,F让D说还是F装的子弹。

G证实F其实在D装子弹之后又检查过子弹,并且在F检查完子弹以后,C拿起枪就上台了。难道凶手是F?

警方决定犯罪现场重建。

H招供说C上台之前验过手枪里的子弹,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人有机会调换子弹!案件发展到这里,终于变成了彻底的不可能犯罪。挑战读者。

[SPOILER +/-] 第一个解答(可惜不是真的)

C自己调换子弹自杀。

[SPOILER +/-] 第二个解答(复杂但是可行)

凶手是A,他出狱以后找到C,威胁他和自己合作除掉B,不然就把他当年的罪行捅出去。C正想和H结婚,正好借机除掉B。

A准备了两把枪,一把.25,还有一把和道具枪一样的.32。凶手用自己的.32调换道具枪,自己拿着道具枪。凶手事先对舞台后面的熊头开了一枪,在里面留下.25的子弹。

案发当天舞台上的C拿的是假道具枪。凶手用手里的.32(真道具枪)在舞台下开枪,打死B,然后再黑暗中把.32扔到舞台上C的脚下,自己手里拿着.25。C在黑暗中拾起真道具枪。之后A为了让手里的.25有火药反应,故意又向警察开了一枪。

C必须丢掉手里的假道具枪。因为害怕警察全面搜索,所以他故意把一匣空包弹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造成“调换子弹”的假象。当晚C回到换衣间处理假道具枪,却撞到警卫。无奈他只好打晕警卫,为了掩盖自己取枪的目的,他打碎相框,造成要盗取结婚证的假象,并把结婚证放在G的信箱里。

警察发现了一处破绽:A在台下开枪时B正站在熊头前面,如果子弹真的击中熊头,那么必然先穿透B的头颅。事实上B的头颅没有子弹,因此熊头里的子弹必为先前所发。

和前一部Whistle up the Devil一样本作也用到了同谋。Derek Smith好像很偏爱二人诡计。

本书的不可能犯罪问题和John Brandon,The One-Minute Murder如出一辙,但是解答要好得太多。

Christianna Brand的长篇小说一览

终于整理完了Brand的长篇(之后虽然还有几部长篇,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因此略过)。下面是我的个人打分:
  1. Death of Jezebel (5.5/5)
  2. London Particular (5/5)
  3. Green for Danger (4.5/5)
  4. Cat and Mouse (4.5/5)
  5. Tour de Force (4/5)
  6. Death in High Heels (3/5)
  7. Suddenly at His Residence (3/5)
  8. Heads You Lose (2/5)
其中Death of Jezebel有诡计附加分,所以打分超过满分。

接下来我还会抽空整理Brand的四部短篇集,但是应James的邀请,会先谈谈Leo Bruce的Case for Three Detectives和Norman Berrow的The Footprints of Satan

Christianna Brand, Tour de Force (1955)

经过多部小说的积累,Brand的写作技巧在各方面均已纯熟。这部小说是Brand真正意义上的收尾作。之后Brand虽然还写过一些小说,但都不再是真正纯粹的侦探小说,而更偏向于儿童文学、言情小说。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猜测为什么Brand在作家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突然选择激流勇退,我个人以为这是因为她无法超越自己的固有模式,不得已就此封笔。在这部书里Brand组合运用了之前的一系列惯用技巧,包括:广义密室、怪奇布置、大量的红鲱鱼、假指控、假招供,等等。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小岛上。Cockrill去那里度假,没想到碰到命案,结果成了busman's holiday(英语谚语,巴士司机度假还要开车,指放假还是不能好好休息。Dorothy Sayers有一部小说叫Busman's Honeymoon,也是取这个意思。中文直接翻成“大巴司机的蜜月”,意味全消)。本书里出现的Mr. Cecil就是Death in High Heels里面的时装设计师。

女子Vanda Lane死在自己的房间里,尸体被人布置得很整齐,身下一条红色披肩,是推理小说作家Louvaine的,身上穿了和服,上面血迹不多。换下来的湿泳衣团成一团挂在栏杆上。案发时间前后Cockrill一直在沙滩上,没有人脱离他的视线很久,也就是说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犯案,这是一起广义不可能犯罪。书间附有一张有意思的插图。

警方找到死者的一本书,上面记录了各人的各种隐私,下面写着金额,是死者的勒索记录本。看来大家都有作案动机。因为书页翻开在Cockrill那一页,所以当地警方怀疑Cockrill是凶手。Helen Rod险些被人刺死。Louvaine指控Helen Rod是凶手,因为她老公Leo Rod和Louvaine有染,而Louvaine和Vanda长得很像,所以Helen错杀了Vanda。接下来Louvaine又提出一种自己是凶手的诡计。

[SPOILER +/-] Louvaine提出的诡计

杀人后化装成死者出现,推迟死亡时间。

但是这个诡计不成立,因为大家有看到Vanda跳水,而Louvaine有恐高症,不可能化装成Vanda跳水。

[SPOILER +/-] Cockrill的假指控

凶手是Leo Rod。他和Louvaine有染,他进入Louvaine的房间拿起披肩,被Vanda看到。Leo杀死Vanda后扔掉勒索簿,趁着Helen在睡觉、Cockrill在看书溜回沙滩。

[SPOILER +/-] 真凶繁复的诡计

凶手是Vanda,死者是Louvaine。Vanda杀死Louvaine之后自己化装成Louvaine出现。

凶手杀人之后做了以下的布置:
  1. 把尸体眼睛、指甲上的妆去掉,头发上的红染料洗掉。
  2. 把自己带血的衣服给尸体换上。
  3. 因为尸体的头发未干,而湿头发会在毛巾上留下红色的印迹,所以在尸体下面垫上红围巾。
  4. 把桌子方向转过来,造成死者坐在桌子后面的假象。实际情况是凶手坐在桌子后面,死者进入凶手房间,在桌子前面被杀。
  5. 桌上有死者写小说用的人物素材本,为了掩饰,在每个人名下面写上一个数字,画上圆圈,改成“勒索簿”——绝妙!
  6. 以自己的本来面目Vanda出现,达到推迟死亡时间的目的。
  7. 在沙滩上的换衣间换装以Louvaine的面目出现。
  8. 换下来的Vanda的泳衣装在塑料口袋里,适当机会系在屋外的栏杆上。
Cockrill从三处看出了破绽。一是脱下来的泳衣一般不会团成一团裹在袋子里,二是凶手有一个表现暴露了她没有恐高症,三是凶手肩头的有一块印迹她自称是阳光烧伤,可是第二天消失了。

从风格上来说本书最像Agatha Christie(Brand至少在Death in High HeelsLondon Particular两部书里提到过Poirot经常挂在嘴边的"gray cells",显示出Agatha Christie的影响)。以前我说过Brand的作品更多的是complete而不是complex,但是这本书不仅complete,而且complex,表现在凶手的体力狂特性。缺点是有点过,不那么可信。

No Chinaman must figure in the story

V. No Chinaman must figure in the story. To understand why, one should refer to the following section of the Detection Club's Oath: "Do you promise to observe a seemly moderation in the use of Gangs, Conspiracies, Death-Rays, Ghosts, Hypnotism, Trap-Doors, Chinamen, Super-Criminals and Lunatics; and utterly and for ever to forswear Mysterious Poisons unknown to Science?"

-- Father Knox's 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ve Fiction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到Knox十诫,不明白为什么侦探小说里面不能有“中国人”。那时候还不晓得Chinaman是有贬义的称呼,就好像nigger之于黑人。后来逐渐知道Chinaman是指具有特异功能、神秘力量的“东方人”,不一定非得是中国人。Knox提出这一条,主要是针对Sax Rhomer的Dr. Fu Manchu。

Christianna Brand在Fog of Doubt的序言里再次提到Chinaman,给了明确的解释:

One of these was: "there shall be no Chinamen." By this was meant that scenes and characters should be "real"; the Mysterious East, unknown poisons, anything that was not possible, credible, acceptable to the standards of every day life---all that was out.

另外强烈推荐这篇序言,里面有很多Brand写小说的心得。

Tuesday, March 10, 2009

Christianna Brand, London Particular (1952)

先来介绍一下本书的技术背景。本书的美国版名字叫Fog of Doubt。这两个名字可以说各有千秋:London Particular突出了案发地点在伦敦,只有在伦敦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才有可能成立,而Fog of Doubt则强调大雾。伦敦又称“雾都”,时常浓雾弥漫。本书成书的1952年,正是伦敦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期。1952年12月5日至10日间发生了著名的“大雾事件”,当时全城被大雾笼罩,剧院里的人看不见舞台,电影院里的人看不见屏幕,最厉害的几天人们走在街上甚至看不见自己的脚!等到10日浓雾散去,几天来的死亡人数比平时多出4000多人。经此悲剧,政府终于痛下决心改善空气条件,时至今日,伦敦的天气情况已经大有改观。

因为伦敦有这样特异的自然条件,长久以来侦探小说家经常用大雾来渲染神秘气氛。比如Arthur Conan Doyle在The Adventure of the Bruce-Partington Plans里就有这样的描写:

There was dense fog, however, and nothing could be seen.

用浓雾做诡计的也有先例,比如John Dickson Carr, The Lost Gallows。(这本书我将在以后介绍,里面有好几个小诡计被后人重复使用,甚至包括Ellery Queen的The Greek Coffin MysteryThe Siamese Twin Mystery。)

故事就是发生在大雾的设置下。一开篇女子A在医生B处接到电话,一人称被mastoid mallet袭击(一种医用锤子),给出的地址竟然是A和B的家里!A和B急忙往家赶,却因为漫天大雾走了好久才找到家,进门后发现死者被锤子击中头部死在电话机旁。

还是典型的英式推理:小房子,嫌疑人在开头便悉数出场,大量的红鲱鱼。另一位医生C的嫌疑最大,他当日出诊不在家,大雾中迷失方向找不到病人住所,最后无功而返,因此案发前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不在场证明。他说自己回家以后直接把车停进车库,然后发现的尸体,之后再没回过车里,可是他的车里却有血迹。C被警方关押。

[SPOILER +/-] Cockrill提出B打电话的诡计

拿起内线电话然后断断续续地按门铃,使门铃发出类似电话铃的声音。

B承认自己是凶手,Cockrill却仍不能确定。Cockrill问A案发当时她是不是一直和B在一起,不久A服药死亡。

小说接下来的部分基本上是法庭推理。B作证自己当日把车停在C的车库门口,因此C不可能一回家就把车停进车库,C于是被释放。B被关押。

女子D证明自己当日在楼上听到A和B一起进入屋子,因此B不可能有时间犯案,B于是被开释。但女子D的证词暴露了自己很早就见到了尸体,因此D反而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另一女子E向Charlesworth承认自己踩到过死者的血,匆忙中和别人调换过鞋子。

最后轮到老太太F出庭,她的证词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她居然自承是凶手!问题是她的右臂根本举不起来,怎么才能打死死者呢?

[SPOILER +/-] 老太太提出的手法

从楼上把锤子扔下去。无语了,G. K. Chesterton, The Hammer of God……

最后凶手受不了了自己出来认罪算了。

[SPOILER +/-] 诡计

凶手是B。他假装雾里看不见路下来找路,进房子完成谋杀,回到车里,在房前停下车,和A一起进屋。

诡计说穿了非常简单,但很精致。

本作最大的长处不在诡计,而在强大的布局。本作是Brand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最喜欢的一部,她在前言中提到自己花了很多心思隐藏各条线索。的确,Brand在本作中展现了罕见的误导能力。通常意义上的误导只是让读者看不清谁是凶手,而这本书的误导更进一步,让读者看不清诡计会在哪里出现。也就是说,Brand通过布局不仅很好地隐藏了whodunit,而且狡猾地隐藏了howdunit。仔细分析如下。

[SPOILER +/-] 布局赏析

先看whodunit的误导。关于whodunit的误导有几个境界:
  1. 普通的误导就是安排很多嫌疑人,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本书里的出场人物不多,但是几乎个个都有动机。
  2. 高级一点的误导是让凶手自承其罪,再为其开脱,从而引诱读者放弃凶手这条线。这需要一定的火候,搞不好会弄巧成拙。本书中凶手在一半篇幅的时候即站出来自承其罪。
  3. Brand让凶手一个人自认凶手还不够,还让多个人跳出来自认凶手!接二连三的confession让读者完全混乱。
再看howdunit的误导。凶手前后用了两个诡计,一个是电话的诡计,还有一个是雾中找路的诡计。第一个诡计在一半篇幅的时候便揭露出来,第二个诡计却是在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才揭露出来,这就是布局的层次。Cockrill直觉地认为在凶手和证人一起进房子这个环节上会有诡计,因此调查得特别仔细。后来凶手正是在这个环节上得到了不在场证明,从而获释。因为花了这么多功夫在上面,最后凶手还被放掉了,读者会自然地以为这个环节上不再可能有诡计,但是最后的诡计偏偏还是在这个环节上!并且到最后一句话才揭晓!

如果换一个次一点的作家来写这个故事,很可能会写成枯燥无味的单线式剧情。先是有人死了,然后侦探调查,接下来法庭上嫌疑犯互相指证,最后揭露凶手的身份和诡计。那样的话就完全没有味道了。这就是好布局和坏布局的高下之分。

作者刻意地将诡计留到最后一句话揭露,达成了“最大惊奇”的完美效果,也是布局上的成功之处。说到“把真相留到最后一句话”,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我孙子武丸的《杀戮之病》。那个是靠叙述性诡计,而叙述性诡计大多数情况也是一种布局的诡计,可以说和本书各擅胜场。另外一个把真相留到最后的是C. Daly King, Obelists Fly High,虽然不是最后一句话,不过也差不多。单以冲击力而论,《杀戮之病》要强过Obelists Fly HighLondon Particular,但还不是最强的。我个人认为最强的“最后一句话真相”当推Ellery Queen, A Fine and Private Place,当然,只是我的个人意见。

Wednesday, March 04, 2009

Christianna Brand, Cat and Mouse (1950)

Julian Symons百大侦探小说之一。

Julian Symons的品位一向极差,他本身写的更多的是犯罪小说而不是侦探小说,选的这部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归为心理悬疑更合适。事实上这本书作为心理悬疑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没有太多侦探的成分,但是充分展示了Brand转折情节(twist)的能力。

本作恐怕是Brand所有长篇中出场人物最少的一本。和之前的几部不同,主要人物不是在一开始集体出场,而是逐一出场。这也是心理悬疑的特点。

女性杂志编辑Katinka长期和一个叫Amista的女读者通信,并给了一些恋爱方面的建议。一天Katinka决定到Amista住的地方去看她。Katinka在当地碰到了侦探Chucky和女邮差Miss Evans。Miss Evans带她到了Amista的住址,遇到了房主Carlyon和他的两个仆人Dai和Mrs Love。Carlyon却声称自己没有结婚,也不认识什么Amista,请Katinka离开。Katinka进门时在桌上看到一封Amista署名的信,Carlyon否认有过此信。

Katina无奈只好离开,却在路上崴了脚。Carlyon不太情愿地将她收留。当晚,Katina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看到一个非人的怪物,十分恐怖。她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手袋被人翻过。

宅子里来了一位客人。Katinka听到有人尖叫,出去在走廊里看到那位客人满手是血……

Katinka发现有人被关在房间里。那人透过窗玻璃给她写字,只写了三个字母AMI,Dai忽然出现了。Katinka认为主仆三人联合起来把Carlyon的太太囚禁了,吓得往山上逃去,终于被Dai追回。

Katinka回来碰到愤怒的Carlyon。原来Carlyon的妻子Angela本来貌美如花,却在一场车祸中毁容,Carlyon一方面请人给她治病(之前那个满手是血的客人其实是医生),一方面把家里的镜子都藏起,不让她看到自己的容貌。但是碰到Katinka搅局,Carlyon的妻子溜到房间外面偷看了镜子,整个人崩溃了。Katinka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Carlyon妻子想要写的是"a mirror"而不是"Amista"。

Carlyon指责Katikna潜入他的房子就是为了猎取花边新闻,Katinka则坚称自己收到Amista的信。Carlyon还是不承认认识什么Amista。Carlyon看到了毁容后的Angela,她手上戴了一枚戒指,Carlyon觉得自己在哪里见过,却又想不起来。

一位老太太突然造访,是Carlyon妻子的姨妈。Carlyon给她看了他们的结婚照片,老太太伤心地离开了。

Chucky带着Katinka潜入阁楼,在上面发现很多的衣服和鞋,还看到了Carlyon当年的结婚证。结婚证上Angela的职业写的是“艺术家”。二人拿走了一张Carlyon的结婚照片。两人正在阁楼里的时候被Dai活捉。两人跟Dai聊天,从他口中得知事故当天Dai正好放假,Carlyon独自开车带着Angela兜风,结果车翻了。Carlyon为此极度自责。

Carlyon回来发现有人进过阁楼,暴跳如雷。他质问Chucky和Katinka是怎么回事,Chucky谎称自己和Katinka在阁楼约会。盛怒之下的Carlyon把Katinka逐出家门,临出门前Angela下楼把一样东东硬塞给Katinka。

Katinka忽然意识到自己住在Carlyon家的头一天晚上,Angela便已经潜入自己房间找镜子,那么后来她在窗户上写字的时候,应该已经照过镜子,"AMI"就不会是"a mirror"而应该是"Amista"。Angela就是Amista!便在此时,Angela从房子里跑了出来,Carlyon追在后面。Angela一直跑到悬崖纵身跳下,Carlyon在后面慢了一步。Katinka、Chucky和Miss Evans一起目睹了这一切。

Angela当场摔死。临死前她手里攥着一张便条,上面写着“Angela:今晚和我在山洞见面”,署名是Amista。到底谁是Amista?Angela尸体旁有一根捕兔圈,Evans看到好像是Angela坠崖后,Carlyon扔下来的。

Carlyon被判无罪,因为大家看到Angela是自己跳崖,而不是被推下来的。Katinka和Carlyon发生激烈争吵。Katinka指控Carlyon为了夺取Angela的财产,先把她杀死,再找来毁容的Amista冒充。Carlyon反问他上哪儿这么方便地找来一个毁容的人?

Carlyon因为找不到Angela的戒指而把Mrs Love解雇。Mrs Love愤怒地来找Katinka,让她交出戒指。Katinka说自己没拿过戒指,并把手袋里的东东都倒出来给她看,没想到真的在里面发现了戒指!原来Katinka离开Carlyon家的时候Angela把戒指塞进了她的包里。

濒临崩溃的Katinka继续咬人,她说Dai把自己在车祸中毁容的女儿贡献出来,帮Carlyon做Angela的替代物,作为交换Carlyon帮他女儿做整容手术。Chucky哼了一首歌。Katinka忽然想到自己在哪里看到过Angela的戒指了,那是在著名钢琴家Angel Soone的表演上,当时Angel Soone戴着这枚戒指,弹了这首曲子。原来Angela就是Angel Soone!

Carolyn妻子的姨妈又来了。她提起外甥女的死亡似乎并不是十分悲痛,但她想要回原来属于她外甥女的一些物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Katinka手袋里Carlyon的结婚照片。老太太叫道:这不是我的外甥女!与此同时,Katinka也惊呼:这不是Angel Soone!

Katinka拿着照片去找Carlyon,问他是不是结过两次婚。Carlyon承认他结过两次婚,并且很不幸两位妻子先后出了车祸。正因为有过第一次不幸的经历,所以他才和Angel Soone秘密结婚。他躲到偏僻的乡村里,就是因为自己经历复杂,妻子又是公众人物,不想让媒体知道。

Katinka非常同情Carlyon的悲惨遭遇,便在此时,她突然领悟到了照片里隐藏的可怕真相……

[SPOILER +/-] 真相

Miss Evans是真正的Amista,她一直暗恋Carlyon。Kantinka第一次去Carlyon家,在桌上看到Amista的信,是Miss Evans放在那里的。

老太太的外甥女多年前就已经死了,因此老太太的外甥女不是Angel Soone。结婚照片里的女人既不是老太太的外甥女,又不是Angel Soone,因此Carlyon结过三次婚!Chucky很早就知道了,因为阁楼里有一双很大的拖鞋,不适合Angel Soone的小脚。

真相是Carlyon害死了自己的前两任妻子。他和Angel Soone结婚后不久,Angel被戒指划破手指感染,再也不能弹琴,也就断了Carlyon的财源。Carlyon想伪造车祸害死Angel,结果Angel只是被毁容而没有死。

字条是Angela写给Katinka的,想告诉她发生的一切。本来她只写了“今晚和我在山洞见面”,Carlyon在前面加上"Angela",后面加上"Amista",搞得好像是Amista写给Angela的。Carlyon追Angela的时候带了一条捕兔圈,后来没有用,便从崖上扔下(这个设定完全是多此一举)。

最后Carlyon原形毕露,不得善终。

本作的特点是情节不断转折起伏,不读到最后不明白真相,恐怖气氛营造一流,是难得的心理悬疑佳作。Brand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出场人物不多,环境相对固定,看似不怎么复杂,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穷尽几乎所有的可能性。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不是“复杂”(complex),而是“详尽”(complete)。这一点在本作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全书大部分的篇幅都是Katinka的内心活动,以及她和Carlyon的对话。嫌疑人也就寥寥几个。利用这么少的资源,最后结尾却能一转再转,这就是Brand编故事的能力。(题外:嫌疑人数目很少却还能搞出超强的转折,这方面的最强作当数John Dickson Carr, The Problem of the Green Capsule。)

Tuesday, March 03, 2009

Christianna Brand, Death of Jezebel (1949)

在经历四本长篇的铺垫之后,作者的最高作终于出场了!绝对的五颗星不可能犯罪!从诡计到布局,从气氛渲染到人物塑造,无一输给Carr。事实上这本书的题献给Clairborn McD. Carr,不知道和John Dickson Carr是什么关系?(Carr的太太应该是叫Clarice Carr。)

介绍本书之前必须要先介绍一下题目中的Jezebel,不然无法很好地理解书中的诡计和气氛渲染。Jezebel是圣经旧约中古以色列的一个女王,当时以色列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她是北方王国的女王。在她的统治下北方王国的臣民过着放荡荒淫的生活。她作威作福了一阵,最后的下场却相当悲惨,儿子被杀,自己也被阉臣扔出窗外,尸体被狗吃掉,只剩头颅和手脚。今天Jezebel已成了淫荡坏女人的代名词。

本书开头照例有演员表。其中Johny Wise在序章里面就死掉了,3个责任人(Isabel Drew、Earl Anderson、Perpetua Kirk)接连收到死亡恐吓信,另外尚有主角4人(Edgar Port、Brian Bryan、George Exmouth、Susan Betchley),共计7人。7人后来死掉了2人,只剩5人,也就是说凶手是5选1,可还是相当地难猜。这也是Brand擅长的一点:在嫌犯数目很少的情况下还能够玩出很多的转折和花样。这一点在Cat and Mouse里面有更强的体现,那是后话。

现在来介绍凶案发生的场景。凶案发生在一个两层的舞台上,无论是要到舞台的上层还是下层,都必须要经过后台。后台只有一扇门通向外面,一直由Susan Betchley从外侧看守,内侧上闩。舞台下层有一群铠甲骑士,披着不同颜色的斗篷,各自戴着面罩,因此看不出谁是谁。事先的安排是Brian白骑士、George蓝骑士、Earl红骑士,Isabel则在上层阳台。后台有一副空的铠甲。

在演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Isabel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从上层坠落,触地身亡(知道为什么要介绍Jezebel的背景了吧——模仿杀人!)。当时舞台上左边是蓝骑士,右边是红骑士。白骑士的马受惊带他跑回了后台。红骑士下马检视尸体,发现Isabel已死,惶恐之下摇摇晃晃地退回后台。过一会儿白骑士Brian打开后台连接外面的门,和Susan Betchley回到舞台上,Brian把自己的白斗篷轻轻盖在Isabel身上。Inspector Cockrill作为观众目睹了这一切。

警官Cockrill和Charlesworth检查尸体,发现尸体上有两根5尺长的绳圈,而从下层到上层阳台约有15尺长。死者被人用手而不是绳圈勒死。死者身上有一块吊坠,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一首诗,大意是说“这个小礼物来自左边的神秘骑士”(the Mystery Knight upon the left)。

红骑士Earl不见踪影。Perpetua Kirk被人绑在一个换衣间里,众人把她解救出来。她说自己被一个穿白色斗篷的人袭击,因为Brian穿的是白色斗篷,而袭击她的那人声音很像Brian,所以她指控Brian。Brian矢口否认,并声称任何人只要把斗篷的衬里翻出来都是白色的。

[SPOILER +/-] Charlesworth判断Earl Anderson为凶手并解释手法

红骑士Earl给Isabel留下吊坠和信,引诱她往外面看,用绳圈把她拉下来,然后伺机靠近她把她掐死。诗里的"the left"其实为"thy left",就是“你的左边”。Isabel面向观众,她的左边是舞台的右边,而右边正是红骑士。

没想到接下来Perpetua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Earl的人头!

Cockrill收到Fran打来的电话(Fran是Heads You Lose里面的那个漂亮女孩,现在已经当妈妈了,汗……),提供线索说听到一个人打电话约Earl出来。也就是说,表演的时候Earl不在舞台上,那么舞台上的红骑士到底是谁?Fran看到打电话那人身穿雨衣,Brian倒是一天到晚都穿雨衣,但是那天下雨,别人也有可能穿雨衣。

George证实在演出开始前看到盔甲面具里白骑士和红骑士的眼睛,其中红骑士的眼睛是棕色的。Edgar Port的眼睛是棕色的,并且只有他能买的起昂贵的吊坠,因此George和Susan合起来指控Edgar先杀死了Earl,再冒充Earl为红骑士杀死了Isabel,方法同前。Edgar Port反咬一口,指控George和Susan合谋杀死了Isabel。

[SPOILER +/-] Edgar指控George和Susan为凶手并解释手法

Susan在演出表演前掐死Isabel,把尸体靠在阳台上,然后退出后台。Edgar把门从里闩上,到舞台上用绳子把Isabel拉下来。

Brian却推翻了这一假说。Edgar在指控过程中暴露了自己知晓诗的内容,可是警方从来没有公布过诗的内容,因此Edgar是送挂坠、写诗的人。

接下来情节有了戏剧性的发展。George、Edgar、Perpetua和Brian分别主动坦白自己是红骑士。Edgar说演出前收到Earl的电报说有事不能来,让自己替他出场。Brian则给出了自己冒充红骑士杀人的手法。

[SPOILER +/-] Brian提出的巧妙手法

Brian把一副空铠甲穿上白斗篷,系在马上装扮成自己,自己则穿上红斗篷变身为红骑士。他用绳子把Isabel拉下来,假装过去检视的时候把Isabel掐死。之后他假装受惊吓退到后台,去除红斗篷,换回白斗篷,打开后台的门,以白骑士的身份和Susan一起回到舞台。

Cockrill推翻了这一手法,因为他一直看到Brian在白骑士的盔甲里(虽然看不见脸,但是能看到面罩里的眼睛),不可能冒充红骑士。

各人的证词接连被推翻,接下来到了Cockrill揭露真凶的时候了。照例由Cockrill先来一个假指控。

[SPOILER +/-] Cockrill的精妙假指控

凶手是Perpetua Kirk。她上楼掐死Isabel,表演一半时把Isabel从阳台上推下去,自己跑下楼到后台,藏在空铠甲里,之后假装遭坏人绑架关进换衣间。

[SPOILER +/-] 真凶的惊天诡计

凶手是Brian。他把一副空铠甲绑在马上冒充为白骑士,自己则上楼掐死Isabel,之后对着白骑士的马扔下尸体,让马受惊跑回后台,自己下楼回到后台,穿上盔甲,披上白斗篷,打开后台的门和Susan一起回到舞台上。他为Isabel的尸体披上白斗篷,是为了把系盔甲的绳圈系在Isabel身上。他总是穿着雨衣,是为了能够方便地隐藏人头。

问题是George和Cockrill怎么会在空的铠甲里看到人的眼睛呢?——那是因为,Brian在里面放了Earl的人头!

史上最强无头尸诡计。

Brian的作案动机是替双胞胎兄弟Johny Wise报仇。他的真名是Briant Wise,连起来读就成了Brian Twice,再变形就成了Brian Bryan。

最终所有的线索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本书有诸多值得玩味之处,只粗读一遍很难全部领会,甚至可能会漏过作者的一些精妙布置,因此有必要详加剖析。

[SPOILER +/-] 诡计赏析

凶手的手法不止是一条诡计,而是很多条诡计的组合。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自己有不在场证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完成了一系列的步骤。Brand非常公平地为每一个步骤留下了线索。我们现在按照时间顺序来仔细分析一下凶手的行动:
  1. 打电话把Earl Anderson约出来。线索:Fran看到的雨衣人。
  2. 杀死Earl并切头。线索:Perpetua收到Earl的人头。
  3. 把人头装进盔甲里。线索:凶手穿雨衣隐藏人头。
  4. 把空盔甲系在马上。线索:两根绳圈。
  5. 把Perpetua关起来。线索:Perpetua看到身穿白斗篷的人,并且听到Brian的声音。
  6. 上楼掐死Isabel。线索:验尸结果。
  7. 把Isabel的尸体扔下阳台,使自己的马受惊跑回后台。线索:模仿杀人。
  8. 回到后台换上盔甲。线索:白骑士的马跑回后台,其余骑士惊呆在舞台上。
  9. 回到舞台,把从马上解下来的绳圈系在Isabel身上。线索:Brian为Isabel的尸体盖上斗篷。
整个行动没有一点多余,也没有一点遗漏。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作者没有解释凶手杀完人回到后台,如何处理Earl的人头。这不是很大的问题,比方说藏在盔甲里就好了。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如果凶手扔下尸体以后,马没有回到后台,那他该怎么办。那样的话,大家只要看到空铠甲,马上就能判断出凶手是白骑士,而且凶手将没有任何机会弥补。当然,这是侦探小说,没必要苛求作者,可以假定凶手都是完全犯罪艺术家(笑)。

本书的核心诡计当然是那个人头的利用。我认为这个诡计最强悍的地方还不在于它的变态性(虽然它确实很变态),而在于读者根本想不到作者用了无头尸诡计。这要归功于作者费心的布局和误导,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作者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去尝试解决密室,所以读者的兴奋点都在密室上面,人头反而忽略了,这是很高级的误导技巧。可能有读者会觉得本作中的无头尸没有Heads You Lose里那么血腥震颤,甚至有些一笔带过,这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不是弱点。
  2. 铠甲武士的设定。作者反复强调一旦穿上铠甲就辨不出里面的人,所以读者的注意力都在猜测谁是红骑士。殊不知铠甲在本书中的主要功能不是隐藏里面的人,而是能够露出眼睛!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一部成功的侦探小说光靠诡计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强大的误导做保障。

赏析完诡计,我们从侦探小说的几个要素来看看本书的优胜处:
  1. 诡计。这个前面讨论过了。我一向认为诡计的最高境界不是“想不出凶手用了什么诡计”,而是“想不到这里居然还有诡计!”作者成功地达成了这一点。
  2. 布局。本书的布局非常有条不紊。所有的线索都交待给读者,但并不是一下子全都交待出来,而是先交待一部分,试探性地提出解答,然后再交待新线索推翻原来的解答,如此往复,最终达成了一案六破的惊人效果。这种“层层剥茧、多重解答”的叙述手法也是Carr和Queen经常采用的。
  3. 气氛。本书的气氛渲染相当成功。铠甲骑士和Jezebel本身就具有传说色彩,作为模仿杀人的素材再好不过。Brand身为女性作家把人物的恐惧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4. 人物形象。最成功的应该是Isabel,其骄横性格一览无余,可惜很早就死掉了。凶手具有双面性格,最后的自杀悲剧性十足。
最后,读者可能会感叹,Christianna Brand身为英国女作家,为什么能想出日本男作家中都罕见的变态诡计?这一点非其本人当然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但我猜测这跟她悲惨的童年经历和异常丰富的社会履历有关。Brand自幼丧母,和父亲在马来和印度讨生活,十七岁就开始打工挣钱,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做过婴儿看护、商业种植、房屋装饰、服装打包、工艺品展示、女子俱乐部运营、夜总会小姐、职业舞者、秘书等诸多工作 [Christianna Brand, What Dread Hand头版护封封底说明],有过这么多的生活历练,头脑比一般的家庭主妇复杂也就不奇怪了。

Monday, March 02, 2009

Christianna Brand, Suddenly at His Residence (1947)

作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不可能犯罪,而且一来就是两个。不幸的是两个诡计都比较一般,而除了这两个诡计全书几乎再无亮点。

出场人物共10人,其中2位死者,1位凶手。

第一个死者中毒死在小房子里,门外的路上铺满沙子。早上一人给死者送饭,从窗户里发现尸体,没有进屋便放下托盘折回。沙子上只有送饭人的来去两行脚印。

[SPOILER +/-] 诡计

凶手就是送饭人。她的脚很小,前一天晚上毒死死者的时候让来去两行脚印挨在一起,第二天送饭的时候用大一点的脚印把原先的脚印盖住。

这个诡计是John Dickson Carr, The White Priory Murders当中提出的一个诡计(不是最终诡计)的变形。

第二个死者死在房间里,地上布满灰尘,只有死者自己的脚印。

[SPOILER +/-] 诡计

把吸尘器里的灰尘倒出来,再用吸尘器的吹管吹平。穿着死者的鞋倒退而出,再把鞋扔回到死者身边。

照例有假指控。真凶前后被指控了两次,其他几个嫌疑人也有被指控。其中有一个指控很有想像力:一个嫌犯身着泳衣进入小屋,如何能在身上隐藏毒药?

[SPOILER +/-] 诡计

藏在钢笔里。(假指控)

是作者比较差的作品,但是能看出作者开始往不可能犯罪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