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0, 2008

Mark Cross, Murder in the Air (1943)

Mark Cross的Daphne Wrayne and her four adjusters系列小说都以这个超有钱超聪明的美女为主人公。本作的主要问题是:死者中氢氰酸而死,这是一种烈性毒药,一旦中毒立即毙命,可是在尸体很远的地方发现毒药瓶,尸体周边有细小的玻璃碎片。死者绝无可能中毒以后扔出毒药瓶,或者走离毒药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SPOILER +/-] 诡计

凶手把氢氰酸装在特制的试管里,用空气枪发出。试管击中死者嘴唇破裂,释放出氢氰酸。

我很怀疑这个诡计的可行性。如作者所说,试管必须在发射过程中保持不破,一受到外力撞击马上破裂。难道发射初始的空气压力还没有后来的撞击压力大?据说Carr的每个诡计都要亲手试验一下,我相信作者肯定没有试过自己的这个诡计。

凶手的动机是为兄弟报仇。小说开始的时候隐藏了凶手的真实身份,到最后才揭露。这一点读者基本上是不可能自己想出来的。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上海归来,不虚此行

今天从中国回来了。17日晚在上海来福士广场见到了传说中的伤痕、dsky、ellry、james,大家相谈甚欢,直到深夜,饭店打烊后,意犹未尽的伤痕和james又到我旅馆一直聊到凌晨3:30,抵足而眠。要不是我第二天还有报告,聊到清晨也不是问题。

感谢伤痕和james大老远从别的城市跑过来,james路上还弄丢了自己的银行卡。感谢dsky和ellry做东。特别要感谢dsky几天来的招待,还有送我的推理大师扑克。期待和大家下次再聚!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John Bude, Death in the Ambush (1945)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John Bude的小说。第一次知道这个作者是从Sutherland Scott的Blood in Their Ink

主人公侦探小说作家来到一个小村庄,认识了家具收集商A。很快主人公发现A在当地声名狼藉,树敌颇多。A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小伙子B,以及B的父亲C和女朋友D。主人公偶然目睹A和C激烈争吵,但C否认自己和A认识。另外D貌似和A有染。

主人公的好朋友,Scotland Yard的侦探Meredith来到小村。两人去拜访A的时候,在A宅门口发生爆炸,A的一位访客被炸死。Meredith检查现场发现有人设了一个手雷机关,只要脚下绊到一根细索就会引发爆炸。Meredith怀疑凶手是想炸死A。

A将自己的一幅藏画高价出售给E,但名画随即被人偷走,同时A的仆人F消失。Meredith怀疑F偷走了名画,原因是那幅画本来是A从F的父亲那里低价收购的。警方开始追捕F。

Meredith又开始怀疑是不是A自己设下的圈套,要炸死他的访客。但不久Meredith死在丛林里,胸口一处枪伤。当晚10点多几人同时听到枪响。

Meredith调查众人的不在场证明。在终章之前蹦出一条重要线索:有人在附近拾到一把带血的刀子。

[SPOILER +/-] 杀人手法

凶手是B的父亲C。他提前两个小时用刀子杀死了A,然后在池塘里布置一个机关,用两根棍架起一把枪,两个小时以后自动发射,掩盖原来的刀伤。这样他就有了不在场证明。

C其实是A的父亲。这一点快到最后才交代。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Cornell Woolrich, I Married a Dead Man (1948)

女主人公Helen怀孕数月被男朋友抛弃,怀揣17美分坐火车回家却碰上了富家未婚夫妇Patrice和Hugh。火车发生车祸,Helen醒来时人在医院,发现自己被人当成了Patrice,而其实真正的Patrice和Hugh都已死于车祸。Hugh的父母邀请她带着新出生的宝宝到他们家定居,从此Helen过上了冒名顶替的生活。

Patrice(原来的Helen)在Hugh家居住了数年,期间数次差点穿帮。一天Hugh的弟弟Bill向她表白,Patrice惶恐地拒绝了。

Patrice的前男友找到她,威胁公布她的真实身份,向她勒索钱财。Patrice无奈之下写了一张支票给他,但她前男友留着这张支票作为证据,进一步胁迫Patrice和他结婚。Patrice无奈之下只好和这个无赖结了婚。

绝望的Patrice决定杀死无赖前男友。她带上手枪来到无赖住处,行凶时却发现无赖早已倒在地上,这时有人在外面敲门,原来Bill一路跟踪她到了这里。

Bill告诉Patrice其实他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但是他并不在乎。Bill帮Patrice处理了尸体。

Patrice回到住所,发现婆婆(Hugh的母亲)快要不省人事。弥留之际婆婆交给她一个信封,告诉她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再打开。

婆婆的葬礼上突然出现数名警察,抓走了Bill。Patrice害怕警察会判Bill的罪,于是拆开婆婆的信封。

[SPOILER +/-] 婆婆的信

婆婆说从侦探那里知道Patrice受人胁迫,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决定替儿媳铲除这个恶棍。于是她带上手枪来到恶棍住所开枪打死了他。由于行凶时过于兴奋,加重了病情。因为担心无辜之人受到牵连,故写下此信留作证据。

Bill回家告诉Patrice没事了,他跟警察编了一套说词蒙混过关。Patrice给Bill看他母亲的信,Bill看完把信付之一炬。

Bill和Patrice如愿以偿地完婚。婚礼之后,婆婆的律师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说婆婆还有第二封信,嘱托他只有当Bill和Patrice结婚之后才可以告诉他们,并且如果他们决定不读,就把信立刻销毁。二人决定读这封信。

[SPOILER +/-] 婆婆的第二封信

婆婆看到Bill拿着枪出去,猜到他是去杀人,于是写下第一封信替他开脱。

于是Bill和Patrice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如果一个人是凶手,另外一个就不是凶手。

Wednesday, July 02, 2008

John Dickson Carr, The Waxworks Murder (1932)

Carr的第三部以Bencolin为侦探的作品,地点仍然设定在巴黎。很奇怪为什么不是叫做Waxworks Murders(复数),因为死了不止一个人。

Bencolin去蜡像馆调查一个妇人失踪的案子。有人目睹妇人A进入蜡像馆,却不见她走出。Bencolin在一尊satyr(希腊神话里的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物,有着极强的性欲,总是处在勃起状态)的蜡像怀抱里发现A的尸体,被人刺死。现场墙壁砖缝里发现细小的玻璃碎片。

Bencolin调查到蜡像馆有一个后门通向一个秘密大厅,平时由蜡像馆馆主的女儿B看守,有人在里面组织假面舞会,与会者都是社会上的头脸人物,但是这个舞会实际上一个淫乱party(让人想起了电影eyes wide shut,不知道这个设定是不是carr的首创?)A也是这个舞会的成员,有一把后门的钥匙,但是她的尸体上却找不到钥匙。

Bencolin找到舞会的幕后组织者C,指控他通过敲诈舞会成员赚了一大笔不义之财,C矢口否认和A的死有关,并给出强力不在场证明。

为了帮助Bencolin查案,主人公(Bencolin的助手)打入舞会内部,却在窃听C讲话的过程中被C发现,仓皇逃走。危急时刻B救了他。B从钥匙丢失的事实出发做出推理。

[SPOILER +/-] B的推理

凶手取走A的钥匙,是为了进入舞会,但是男会员和女会员的钥匙不同,所以凶手一定是女人。B由此推定凶手是A的女伴。

最后C也被人杀死。

[SPOILER +/-] Bencolin的推理

凶手是A的父亲,他杀死A是因为发现了A的淫乱事迹,替家族除害,这也是为什么他把尸体安排在satyr的身上。凶手只有一只胳膊,在行凶过程中手表在墙上撞碎了,留下了玻璃碎片。他取走A的钥匙,是怕别人在A身上发现舞厅的钥匙,从而发现A的淫乱事迹。

Tuesday, June 03, 2008

Patrick Quentin, A Puzzle for Fools (1936)

主人公在精神病院里疗养,不断幻听到有人让他杀人,之后病院里果然发生了杀人案。本书的恐怖气氛渲染不错,结局也有一定的意外性,但诡计比较简单。

[SPOILER +/-] 诡计

凶手是一个contortionist(能把身体扭成各种形状的人),他用腹语不断对旁人进行心理暗示。中间他制造自己被绑架的假象,用技巧使用绳子把自己绑紧,好像是外人所为。

动机:他是死者的女婿,谋害死者是为了继承财产。

Monday, June 02, 2008

Christopher Bush, The Case of the Green Felt Hat (1939)

和前一部书Close Quarters一样,本作也出现了尸体上消失的帽子。

小镇上搬来一个声名狼藉的敲诈犯,镇上居民以前大多受过其害,一时间议论纷纷。某晚小镇居民收到一个电话,说某处的棚子着火了,大家赶去灭火,却在草堆下发现敲诈犯的尸体。

草堆很难点着,尸体的脚露在草堆外面对着大路,警方由此推断凶手不是要焚毁尸体,而是要让尸体在晚上的某个特定时间被人发现,制造自己的不在场证明。

法医推断死者死于下午三到四点,但是有证人证实在四点以后看到死者戴着绿色的帽子在大路上走过!这如何可能?警方在丛林中发现了绿色帽子,说明第一现场是在丛林中,而不是在棚子里。凶手为什么要搬运尸体?

[SPOILER +/-] Travers推翻凶手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

凶手和死者约好一个时间在高尔夫球场边的树林会面。凶手在捡一个球的时候进入树林,杀死死者,回去谎称球找不到了,继续打球,完成下午的不在场证明。另一人偶然发现死者,为了维护凶手,谎称在四点钟以后看到死者在大路上行走。

晚上凶手将尸体搬到棚子里,点燃草垛。别人看到他家的灯亮,以为他在家。(这个不在场证明比较弱。)

帽子被丢弃在另一片丛林里,目的为了混淆第一现场。这个诡计不错:警方在尸体上发现树枝,由此判断第一现场在丛林里,却没想到此丛林非彼丛林。两次混淆现场的诡计并不多见。

Wednesday, May 28, 2008

Michael Gilbert, Close Quarters (1947)

名为Close的教区四处传播着诋毁教司A的匿名信,不久A即被杀害。八点钟的时候一帮小孩看见A在往自己房门上贴一张便条,警方因此推断死亡时间在之后不久。可是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死者的衣服被大雨淋湿,帽子却还很干。

一位教司在一本书的两页中间找到一个crossword puzzle,解开以后发现是他半年前自杀的一个朋友的死亡留言,原来A长期勒索教区内的几个人。这应该是凶手的动机。警方为了引诱凶手现身,设下圈套……

[SPOILER +/-] 诡计

凶手老早杀死A,取走了A的帽子,趁小朋友经过的时候,背过身假装往A的门上贴条,制造A还活着的假象。之后他放回帽子,但是雨已经停了,所以帽子还是干的。

凶手之前散播匿名信,其中有一封说A玩忽职守,没有准时地在教区巡查。这封信曝光之后A每次都特别准时地巡查。凶手的目的就是可以在准确的时间等到A出现然后行凶。

作者的英文古典而优美,还不时穿插一点小幽默,是一部不错的处女作。

Tuesday, May 20, 2008

Nigel Morland, The Lady Had a Gun (1951)

小说开头十分吸引人。警察在街上发现一具中弹尸体,距尸体不远处有一辆汽车,里面坐着一具两千年的木乃伊女尸,旁边是一把枪。难道木乃伊开枪打死了死者?警察正在调查取证之时,汽车突然发动疾驰而去。目击者证实无人进入汽车,难道是木乃伊开的车?

Mrs. Pym出面调查此案。死者身上有过伤口缝合的痕迹,根据针脚的形状Pym找到当年为死者做手术的医生。医生不记得死者,Pym询问医生时,突然飞出一把匕首钉在沙发上。现场门窗紧闭,匕首从哪里飞出来?

[SPOILER +/-] 匕首如何发出

匕首藏在一张桌子底下,一根橡皮筋用蜡固定,室内气温升高时蜡熔化,射出匕首。

接下来Pym也遭人袭击,但Pym身手不凡,将歹徒打退。城市里发生一起肉豆蔻(nutmeg)失窃案,Pym推测有人将肉豆蔻掺到毒品里卖,果然警方很快追查到毒贩的老窝……

[SPOILER +/-] 木乃伊汽车之谜

汽车是毒贩的汽车,可以由遥控器远程控制。木乃伊背后有一个空穴用来装毒品。

开枪打死死者的是医生。他因为受到死者勒索,所以无奈杀人灭口。他杀了人之后,顺手把手枪丢进无人的汽车里,没想到汽车自己发动。就这样他无意识地卷到黑帮火并之中。

小说后半程都在描写Pym如何只身一人深入虎穴,和歹徒大打出手,场面十分暴力。很难想象一个老太太居然具备这么大的杀伤力……not my cup of tea。

Monday, May 12, 2008

Ellery Queen, The Last Man Club (1942)

本书收录了两个广播剧本。

Adventure of the Last Man Club

Ellery Queen和秘书Nikki一起压马路,见到一个人风风火火地跑到一个邮筒面前,看了一眼掉头就跑,结果被一辆车撞飞。受害者临死前留下死亡遗言(how can you be more Ellery Queen?),让Ellery转告一个叫Joe的人,让他警告“其他人”小心被害。

Ellery和Nikki找到Joe和死者的母亲,得知死者和另外几个人当年受过一人的救命之恩,在一场灾难中得以不死。幸存者一起成立了一个“Last Man Club”。其中一人为了报答,捐钱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约定二十年之后把基金会所得的钱在所有生者之间平分。如今二十年的期限即将来临,当年的俱乐部只剩寥寥几人,之前被车撞死的那人本来也是俱乐部的一员。Ellery怀疑是有人想独吞基金,所以谋害俱乐部的其他人。

俱乐部召开年会,剩余的几个生者都到场。大家决定喝酒助兴,却发现事先准备好的红酒变成了绿酒。Ellery突然现身封锁现场,叫来警察,结果在酒里验出剧毒。

Ellery反复思考仍不得要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死者母亲那里得知死者出事故那天,死者母亲的厨房着火,所以死者母亲派他去叫救火车。突然之间Ellery解开了所有的谜底。

[SPOILER +/-] 推理

下毒者把红酒看成绿酒,说明他是红绿色盲。用排除法可以排除俱乐部的其他人是红绿色盲,而交通事故的受害者把邮筒看成消防亭,正是红绿色盲。他临死前知道害死其他人已对自己没有意义,因此警告他人小心中毒。

Adventure of the Murdered Millionaire

Ellery收到一封从大富翁那里寄来的奇怪的信,让他推荐一名护士。Ellery推测大富翁受人监视,不敢在信里说真话,便派Nikki化装成护士赴会。果然,见到富翁后,富翁说他处在危险当中,他一直在不断地改换遗嘱。

Ellery调查富翁身边之人未果。这时富翁在自己房中被人击毙。富翁最新的一份遗嘱将所有遗产捐给慈善事业,凶手动机何来?

当晚有人闯入现场,被Ellery发现,仓皇逃走。Ellery在纸篓里发现一张记录棒球赛比分的纸,里面包着一块口香糖。

[SPOILER +/-] 推理

棒球赛在Washington DC举行,因此凶手当天到过DC。死者的律师当天曾经从DC的意大利使馆打过来一个电话,他就是凶手。律师的佣金是固定的,和遗产分配无关。

Tuesday, May 06, 2008

Clayton Rawson, The Headless Lady (1940)

吉林要出Rawson的四本书,前一段时间帮着扫了The Headless Lady,顺手写个故事梗概。

这个故事的场景设置是Rawson很熟悉的马戏团。一个神秘女子跑来向Merlini强买称为“无头女”的马戏团道具,买卖不成便入室抢劫。Merlini和Ross(小说的叙事者)追踪该女到马戏团,得知马戏团的团长不久前死于汽车事故。Merlini看了死亡现场的照片,死者身上有很多伤痕,却没有血迹,由此断定是谋杀。

买道具的女子名叫Pauline,是团长的女儿。Merlini向她询问团长出事的细节,她说了几句奇怪的话,便上台表演去了。演出当中她从高处坠下,险些丧命。Merlini发现灯光被人动过手脚。就在Merlini调查的时候,团长车里的一些重要物证被人偷走了。

第二天马戏团转移到另一个城市。Merlini起晚了,赶忙沿着路上的箭头指示赶路。半路Merlini看到一张海报,便下车收藏,没想到在海报下面发现一个箭头。Merlini怀疑是有人要把车队引到错误的地方去,便顺着那个箭头指向追踪下去,结果发现马戏团扮演”无头女“的演员的车。车里的地毯不见了,Merlini猜测地毯上有血迹,所以被人收走。接下来Merlini又在车里发现装团长死亡现场物证的信封碎片。

Merlini问受伤的Pauline谁是”无头女“,Pauline却说”无头女“是团长雇来的,她也不知道是谁。警方赶来调查。Merlini发现几天来一直随行的一个侦探小说作家A是冒牌货,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个私家侦探。这时警察在Merlini的汽车后备箱里发现一具无头女尸,认为Merlini有重大嫌疑,将他逮捕并关入双重锁的牢房。Merlini略施小计,成功越狱。

[SPOILER +/-] 如何逃出双重密室

牢房本身上锁,同时所有牢房由一个统一的电子设备控制门闩。Merlini进屋时被搜身,但他留下了一把开锁器,偷偷藏在为他搜身的警官身上,并偷偷取回。Merlini用开锁器打开牢房门锁,让Ross用香烟点燃床垫,警官赶来灭火时关闭了电子设备,Merlini便趁机将自己的牢房门打开一寸,警官临走时启动电子设备,门闩虽然移动却已无法闩上。

Merlini从A那里了解到”无头女“Paula是Pauline的妹妹,五年前和马戏团当时的律师Duke私奔。Duke因为黑社会的关系正在被警方悬赏一万追缉,A为了赏金一直在秘密跟踪Paula。

这时总警长赶到现场,并做出一番精彩推理。
[SPOILER +/-] 总警长的推理

凶手是Pauline,她从高处落下其实没有受伤,只是为了做出假的不在场证明。

Ross也不甘落后,做出推理。
[SPOILER +/-] Ross的推理

凶手是Paula,死者不是Paula而是Pauline。Paula切下尸体头颅,是为了伪造身份。她冒充Pauline从高处坠下,脸上因为受伤缠满绷带,也是为了隐藏自己的真面目。

最后当然由Merlini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SPOILER +/-] Merlini的推理

凶手是A。他误杀Paula之后,切下尸体的头,是为了不让警方发现头里的子弹,因为从弹道可以验出他的手枪,而他身为侦探又不能销毁自己的手枪。

Monday, April 21, 2008

W. Shepard Pleasants, The Stingaree Murders (1932)

在船上发生的不可能犯罪。第一个人坐小船出海,在离大船不远的地方突然倒下,胸口中刀,将刀拔出后发现伤口里有一根stingaree(又名stingray)的刺。大家推测是有人从水下接近死者,拔刀行凶,最后来不及取回刀子,仓皇逃窜。如果是这样的话,凶手的头发应该是湿的。船上共有六人头发是湿的,他们成为了嫌疑犯。

大家合伙将刀子敲到船的木头里,人力无法取出,又派船上的一个中国人划船回岸报信。第二天大家在大船附近发现了小船,中国人已经死了,身上中了stingaree的刺。木头里的刀子也不见了,究竟是谁用了什么方法取出刀子?

之后第三个人在无人接近的情况下落水身亡。凶手是怎么办到的?

[SPOILER +/-] 解答

1. 凶手事先在第一个死者的小船下面系了一根鱼线,从水下顺着鱼线游过去杀死了死者。
2. 凶手用滑轮组拉出了木头里的刀子。
3. 凶手事先钓了一条鲨鱼,一直把它留在水下。凶手环绕第三个受害者的腋下用鱼线系了一个圈(受害者居然没有发现!),另一头系在鲨鱼上,鲨鱼便将第三个受害者拽到水下。

凶手在第一个案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谎称自己刚洗了个澡,所以头发是湿的,但是淋浴的地面还是干的。

是一部不错的不可能犯罪小说,就是作者的文笔实在不敢恭维,几乎每两句话就要用一个惊叹号,仿佛不这样不足以烘托氛围。

Friday, April 18, 2008

Carolyn Wells, Horror House (1931)

Carolyn Wells虽然不算不可能犯罪的大家,但她生前至少写了27本不可能犯罪(按照Bob Adey的统计),数量着实惊人。这本书讲一个大富豪收到一封死亡威胁信,因此去找侦探Fleming Stone求助。Fleming到他家之后连续发生了四起凶杀案:一人被匕首刺进心窝,一人被勒死之后割喉,一人连汽车掉进水里,最后一人在自己的上锁房间里中毒身亡。只有最后一个案子构成密室,死者桌上放了一杯汽水,但是里面没有毒。

[SPOILER +/-] 下毒手法

凶手就是大富豪本人。毒药抹在水桶的虹吸管的龙头上,倒完水之后凶手把龙头打碎,这样桶里测不出毒。

总的来说人物形象扁平,动机薄弱,线索缺乏,无甚亮点。

麻耶雄嵩《鸦》(1997)

1997“本格推理Best”第一名

哥哥A为了调查弟弟B的死因,只身一人来到弟弟生前住过的一个神秘村落。这个村落就像世外桃源,村民都听从一个叫做“大镜”的人的领导,但是“大镜”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A在调查过程中得知村里半年前还发生过一起自杀事件,死者C是个炼金术师,生前不服从大镜的领导,在自家自杀身亡,现场周围覆盖无足迹大雪。A去现场调查,发现绿色的地板上有一个红色的手印,缺了一个手指,应该是C自己留下的。屋里有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瓶,门外有一口井。

接下来村子里连续发生杀人事件。小说采用三视点叙述,一个是A的视点,另外是两个叫“樱花”和“橘花”的小孩的视点,“樱花”是哥哥,“橘花”是弟弟。村民相信凶手的手臂上会出现斑纹,但等了很久都没有出现。村民们开始怀疑A是系列杀人案的凶手,A的处境越发危险。

A终于想出了大镜的秘密,跑到大镜的宫殿,准备揭露他的身份……

[SPOILER +/-] A的推理

C死时手心没有血迹,凶器刀柄上也没有血迹,可是地上却有血手印,说明不是自杀。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个村民注意到绿地板上的红手印呢?因为这个村子里面的人全都是红绿色盲!只有大镜可以分辨红色和绿色!其他能分辨红绿色盲的人都会被当作“鬼子”杀害!

村头的一片绿树中间有一行红色的枫叶,只要沿着枫叶一直走就能出村,但是村民们却看不出来。

A推测大镜杀了C,发现外面下起了大雪,为了不在雪地上留下脚印,藏到了外面的井里。屋里放了装满水的大水瓶,说明井已经停止使用了。B(A的弟弟)最先发现尸体,他帮C盖好了井盖。

[SPOILER +/-] 侦探麦卡托的推理

C就是大镜,他是自杀。

他不小心断了一个手指之后,认为自己不再完美,对自己感到幻灭,因此决定自杀。他刺了自己一刀之后,刻意在手上沾血,刀柄却维持干净,制造谋杀假象。他认为如果村民发现他被人杀害,之后却没有人手臂上出现斑纹,“大镜”这个迷信就会受到怀疑。他未能预计之后下起了大雪。

B来到现场之后为了维护大镜的秘密,特意擦干净了C手上的血迹,将现场还原成自杀。

[SPOILER +/-] 令人错愕的B的死亡真相

A=樱花,他在十五年前就杀死了自己的弟弟,之后变为弟弟的人格,以B的身份出现在村落。再以后他又恢复成自己原先的人格,以A的身份回到村落。因为人格差异巨大,所以言行举止完全不同,村民把他当成另外一人。

三个视点当中,A和橘花发生在当前,樱花(=A)发生在十五年前,而樱花和橘花这两个人虽然名字相似,在小说中又分别以哥哥和弟弟的身份出现,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设定可以说是极其诡异。本来作者采用三视点叙述,很容易让人想到叙述性诡计,但是因为之前的血迹、雪地足印都相当古典,让人越读越觉得是一部正统本格,重点不在叙述性诡计,慢慢地疏于防范。等到麦卡托轻描淡的一句“不是吗,樱花先生?”五雷轰顶,为时已晚。

Thursday, April 17, 2008

我孙子武丸《弥勒之掌》(2005)

本书共分九章,第一三五七章标题为“教师”,二四六八章为“刑警”,最后一章标题为“弥勒”。从标题便可看出作者采用双线叙事……没错,又是叙述性诡计。

本书的情节围绕两个人物“教师”和“刑警”发展,一开始教师的妻子失踪,刑警的妻子在宾馆里被人杀害。两人分别着手调查此事,都发现各自的妻子和一个叫“拯救御手”的新兴宗教有关。这个宗教非常奇怪,通过收取会费赚了很多的钱,曾经有好几个人扬言要状告该教会,但最后不知道为什么都不了了之。教师偶遇自己n年前的一个女学生情人。

教师在教会碰到前来调查的刑警。刑警为了深入调查团体内部的秘密,说服教师加入教会,与此同时,他利用自己的眼线打听到了教师的妻子的下落。刑警正要带教师去找他妻子,却得到消息,教师的妻子在宾馆被人杀害了。

二人终于打入教会内部,见到了团体首领,准备揭露她的罪行……

[SPOILER +/-] 教会内幕

教会首领在弥勒佛像等宗教信物上安装了窃听器,从而获得会员的私人秘密,用来要挟和勒索会员。

[SPOILER +/-] 两起凶案的骇人真相

杀死刑警妻子的是教师,杀死教师妻子的是刑警。

刑警认定教会害死了他的妻子,所以他在找到教师的妻子以后,努力逼问教会的秘密,却没问出个所以然。二人发生争执,过程中刑警误杀了教师的妻子。

刑警的妻子恰是教师n年前的学生情人,她要和教师结婚,教师不从,发生争执,同样是误杀。

作者这里玩弄了一个典型的叙述性诡计,即通过双线叙事混淆时间。叙述顺序为:
  教师妻子失踪->刑警妻子遇害->教师偶遇旧情人
所以读者很难怀疑到刑警妻子=教师旧情人,因为教师遇到旧情人的时候,刑警妻子已经死了嘛。可是实际的发生顺序为:
  教师妻子失踪->教师偶遇旧情人->刑警妻子(教师旧情人)遇害

小说最后教师和刑警在要挟之下双双加入教会,还开枪打死了刑警的朋友记者,结局相当黑暗。

Wednesday, March 19, 2008

J. J. Connington, In Whose Dim Shadow (1935)

"The Grove"小区深夜传来枪响,巡警进屋查看,在一间闲置公寓里发现一具尸体A。死者手戴手套,中弹而死,现场未见凶器,地上打翻了一桶油漆,踩了几个脚印,在一个油漆桶里找到一个T形饰物,地上发现一条沾血手绢。记者赶到现场,警方逐一调查死者邻居。死者身份确定,死者遗孀B就住在公寓楼上。

警方审问B,得知A长年在外经商,把B一个人留在家里教法语。Chief Constable Sir Clinton贴出广告,请人认领T形饰物。一个女孩C前来认领,审问之下警方怀疑到她的男友D。Sir Clinton到D家查问,从女仆口中得知凶案当晚D在家烧了一双鞋子。警方逮捕D。

报纸上报道了A在轮船上消失的故事,警方找到A的律师E,得知A其实一直犯有重婚罪。Sir Clinton发现A生前数次从自己账上取出巨款,猜测有人以重婚罪名勒索A,A坚持不住,约对方到闲置公寓,想要杀人灭口(手套即为证据),结果反被凶手杀死。嫌犯D招认当晚经过公寓,被A误认是另外一人,二人发生打斗,过程中D遗失了自己的T形饰物。之后A发现是个错误,向D道歉并赔钱,D用自己的手绢擦拭血迹,丢在现场。D说他没有杀死A。

律师E依A的遗嘱在报纸登出巨额悬赏,索求关于凶手的相关线索。A之前的一个雇员,小区居民F给Sir Clinton写了一封信。

警方发现F死在自己的公寓里,房门自内锁上,破门而入后,发现钥匙插在里面的锁眼里,钥匙上套了一个橡皮圈。楼道里的保险丝被人破坏,扶手上有一点蜡。警方随后收到两封信,一封是F说可以提供线索,另一封却是F自杀的遗书。遗书上没有指纹,却查出石松粉(lycopodium)的痕迹。手上搽了石松粉,就不会在接触的东西上留下指纹。

[SPOILER +/-] 真相

凶手是案发时出现在现场的记者。A约记者(勒索犯)在空公寓见面,因为不认识对方,将路过的D误认为是勒索犯,打斗过程中A发现D年龄太轻,意识到自己认错了人。几个小时后记者(真正的勒索犯)赴约,与A发生搏斗,A掏枪反被打死。凶手溜走之后迅速换装,以记者身份重新出现在现场,但被F看见。

[SPOILER +/-] 密室手法

记者在自己的房间杀死F,将尸体搬到楼上门边,钥匙插入匙孔。他在钥匙上挂起一个橡皮圈,枪口穿入圈里,扳机上套一根细线,细线两端从锁眼里伸出,顺栏杆引入楼下记者自己的房间,中间有一小段用蜡固定。他为了防止邻居看到,破坏了走廊照明的保险丝。他之后从自己的房间拉线引动扳机,发了一发空弹,收回细线,再假装听到枪响返回F门外。

F死时在记者的房间里留了大量的血,搬动尸体后,记者为了不让后人看出破绽,划破了自己的胳膊,在现场流了很多自己的血。(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个凶手,到底是聪明还是笨……)他在手上搽了石松粉,假冒A的笔迹,伪造了A的第二封信。(这一点也很愚蠢,戴手套不就完了?万一被警方查到购买石松粉的记录……)

本书开篇时节奏有些拖沓,之后密室完全可以充分展开,却急于收尾,节奏过快,殊为可惜。总的来讲还是一部不错的本格推理。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尤其是开头的Constable Danbury,相当有趣,可惜之后也没有展开。这里顺便介绍一下英国的警官升级制度:

police constable < sergeant < inspector < chief inspector < superintendent < chief superintendent < chief constable

所以chief constable是很大很大的官。

Sunday, March 09, 2008

J. L. Ranken et al., Murder Pie (1936)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英国的detection club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出了两本书:The Floating AdmiralAsk a Policeman。一帮澳大利亚作者受此启发,决定也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创作一本侦探小说,于是就有了这本Murder Pie。全书共十六章,每章由一位作家编写,最后由Ranken收尾。因为个人喜好不同,每章的叙事口吻、线索选材也都风格迥异。

故事开始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发现自己的课程助理被弃尸在河里,警方着手调查案件,在现场发现散落的火柴棍。接下来新线索层出不穷:伪造婚姻、勒索犯、遗落的手绢、烧掉的文件……整体的阅读感觉就是——凌乱。一直到最后案件解决,也丝毫没有惯常的清爽感,反而更觉得剧情无比混乱,看来推理小说毕竟不是武侠小说,故事接龙的法子实在行不通。

我一直觉得,推理故事的最佳载体是漫画,既形象又给读者留够思考时间。推理故事的最佳作者数是两人(比如Ellery Queen),既能保证故事的连贯性,又能避免出现大的纰漏。

Sunday, March 02, 2008

Philip MacDonald, The Rasp (1924)

Anthony Gethryn出场作。本书具有强烈的黄金时代烙印。死者死在自家书房,现场只有门窗两个入口,门口一直有人监视,窗户下面的湿土没有足迹。凶器是一把锉刀,现场有打斗痕迹,一张桌子上留下了长长的锉刀印,显示凶手曾将凶器放在上面。起初屋里各人均有不在场证明,但进一步调查发现各人证词都有不严谨处。警方在锉刀把手上验出A的指纹,便将他逮捕收监。

[SPOILER +/-] 诡计

凶手从楼上顺绳爬下,经窗户进入现场,完成凶案。因为窗下湿土没有足迹,所以Gethryn断定凶手没走地面。凶手在自己楼上的房间门口挂了一个请勿打扰的牌子,行凶时在屋里用帽子和衣服做出一个假人,制造出不在场证明。他事先将一个可以拆卸的木把手装在一个木工工具上面,在做木工的时候让A帮着拿了一下,骗取了他的指纹。凶手用锉刀行凶完毕之后,装上木把手以陷害A。他在装把手时曾将锉刀放在桌子上,留下了一条长印。Gethryn从这点看出了破绽:锉刀把手有相当粗细,如果整个放在桌子上,那么只有锉刀尖会和桌子接触,只会在桌上留下一个小点,而不是一条长印。长印说明凶手一定曾将把手卸下,把平整的金属刀面整个放在桌子上。

Tuesday, February 19, 2008

Horatio Winslow and Leslie Quirk, Into Thin Air (1929)

本书曾入选多个密室书单,相当有名。这两个作者只写过这一本侦探小说。

故事一开头便连续提出好几个不可能犯罪的谜题。干净的石板上突然浮现出文字,镜子表面出现了不久前刚刚处决的传奇怪盗Spook的指纹。犯罪学权威Dr. Klotz判断指纹为真,认定Spook未死,带领大家去挖他的坟墓,却发现Spook的尸体好端端地躺在棺材里,手上的指纹和镜子上的指纹相同——难道尸体会走?更奇怪的是,棺材里出现了Dr. Klotz私藏的一枚宝石!

接下来连续发生两起杀人案,先是通灵会上,凶手在众目睽睽之下升天消逝,尔后又有一次凶手被人逼到墙角,却在空气中凭空消失。Dr. Klotz也死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桌上的定影液被人打翻,相片被人取走。

[SPOILER +/-] 魔术师讲解凶犯手法

凶手采用了大量的魔术手法。事先用有文字的石板替换了干净的石板,用印上真指纹的镜子替换了原来的镜子,将宝石放到棺材里。消失的方法是用人形钢丝撑起发光布,将大家注意力引到某一个方向,然后猛然收回魔术道具。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John Dickson Carr, To Wake the Dead (1938)

第一起杀人案发生在一个房子里,尸体被发现时,A醉倒在现场。现场有A的指纹,因此警方怀疑他是凶手,等他醒来之后审问,却什么也没问出来。A完全不记得自己如何来到现场,只迷迷糊糊地记得见到一个身穿旅馆服务生制服,手托托盘的人。死者死于颈部窒息,但A有一只胳膊坏了,所以无法勒死死者。

警察把A投进监狱,紧接着便发生了第二起杀人案。一人死在旅馆里,凶案发生当晚楼道入口一直有人监视,没有外人进入。死亡方式很奇怪:有人把死者放在大衣柜里(大概是这种样子),脖子上缠了毛巾,置于柜子开口处,合上柜子,活活夹死。

[SPOILER +/-] 诡计

凶手是A。他因为只有一只胳膊能使劲,所以故意采用勒死的方法杀人,以洗脱自己的嫌疑。他杀死第一个人的时候将受害者的脖子缠上毛巾,放在床尾板的凹陷处,施力压死。之后故意留在现场,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监狱,这样在第二起凶案的时候就有了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第二起凶案发生当夜,他从警局偷了一套警察制服,从火灾逃生通道窜入旅馆楼道。因为警察制服和服务生制服很像,他又推着一车旅馆毛巾,大家都把他当成了服务生。他之前撒谎说看到手持托盘的服务生,也是为了将人们的思路引到这个方向。

嗯……看上去不错。可是,他是怎么从监狱里跑出来的呢???

答案让人跌破眼镜:监狱里有秘道!而且不止一个,一共三个!天啊,Carr居然也用这种伎俩,虽然不是主要诡计,但是到最后解答时才给出,而且之前警长还信誓旦旦地说过绝对不可能有人越狱,不客气地说,完全违犯了侦探小说的公平性!

话虽如此,关于制服的诡计还是很有创意的,值得肯定。

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John Dickson Carr, Hag's Nook (1933)

Dr. Fell的登场之作。本书主要胜在气氛渲染,诡计虽不算惊艳但也还不错。一定要看英文原作,翻译不可能有这个味道。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恐怖的监狱里。第一任监狱长规定,后代长子都要在监狱守夜一晚,浏览过保险箱里的信件,方可继承遗产。长子A于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去探取信件,大家从远处望见他走进监狱大门,打开了里面的灯。过了一会儿他熄了监狱的灯,大家便去和他会合,却发现他死在阳台下面,被钝器击中脑壳毙命。保险箱里的信件盒也不见踪影。

与此同时A的堂弟B也消失不见。之前有人看到B收拾行囊,因此大家怀疑是B杀死了A随后潜逃。

[SPOILER +/-] 诡计

凶手知道A十分害怕晚上进入监狱,便怂恿B代替A去取信。B收拾行囊,穿上A的衣服去了古堡。凶手提前杀死A,安放在阳台下,并和众人一起赶到现场,发现A的尸体,之后再在另外的会合处杀死B,完成不在场证明。

Dr. Fell从两处发现了破绽。第一、当晚下大雨,窗户下都是积水,可是通往阳台的大门打开,门口却没有积水。说明有人在雨停之后,也就是发现尸体的后半夜进去开了门。第二、监狱的灯比预定时间早熄了十分钟,而B的手表正好快了十分钟。

凶手的动机是要取出信件,因为信件可以证明他之前杀过人。

[SPOILER +/-] 小说里的一个有趣字谜

一首诗的每一行都是一个谜语,谜底的首字母可以连成一句话。

Sunday, February 10, 2008

Philip MacDonald, Warrant for X (1938)

Mr. Garrett在茶馆里听见两个女人A和B的对话,计划一个婴儿绑架案(二女对话中管受害对象叫“it”,意指小孩)。Garrett追踪二人未果,返回茶馆,拾到一女遗留的的一只手套和里面的一张购物清单。Garrett到警察局报案,警察认为证据不足不予立案,Garrett通过朋友C太太找到Colonel Anthony Gethryn求助。

[SPOILER +/-] Gethryn关于购物清单的精彩推理,如何找到D

Gethryn研究购物清单发现,列在最前面的几项物品都是周末可以买到的,而最后两项物品“L. Lamb”和“1lb. st”(解释为leg of lamb羊腿、1lb of suet一磅牛油)周末则买不到。购物清单握在手套里,说明当天要用。当天正是周末,为什么要在购物清单上写下买不到的东西呢?仔细研究最后两行的字迹,发现抖动很厉害。Gethryn猜测字条主人是在公共汽车上写下的最后两行,意思当是L. Lamb(人名)住在1 ll. street(ll开头的街,1号),“lb”其实是“ll”。

排查附近ll开头的街,很快找到了L. Lamb女士,以下称为D。

D承认她当日遇到了A(二女中的一人)。A在主顾E家做女佣,Gethryn到E家拜访,了解到E家通过一家叫做KJB的中介公司雇到了A,但是A几日前已离开,这条线索中断。Garrett去KJB公司调查A的情况,也没有查出什么名堂。

Garrett一日之内三次遇险,险些被人推下电车轨道。Gethryn判断因为Garrett在KJB打草惊蛇,所以招来杀身之祸。这时传来E家女主人自杀的消息。Gethryn给手下开出4大条加12小条指示,严密监视KJB。

Gethryn阅读E家女主人的自杀报告,猜测她生前遭人勒索。他手下在KJB门口拍下监视录像,一天之内有数名身着制服的佣人进入,调查表明这些人都在职,既然没有转换工作,到中介公司来干什么?Gethryn进一步判断KJB有鬼。

Gethryn设局请C太到KJB雇佣女佣一名(F),并假修情书一封给F看见。不久C太果然受到KJB勒索,Gethryn手下早有准备,一举擒获勒索犯。

女佣F逃走。警方虽然抓到了勒索犯,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KJB和勒索案有任何关联,案情陷入僵局。这时F约Gethryn在某地见面,欲提供线索。Gethryn按时赴约,却发现有人先下手杀死了F。Gethryn突然意识到F的箱子还留在C太家,飞车赶至C太居。没想又被人捷足先登,女佣被人打晕,箱子翻开,所幸C太晚上不在家没有受伤。Gethryn研究箱子里的杂物,发现有一张纸被撕走,只剩一个小角,纸质粗糙。Gethryn从纸质判断是存包的小票。警方迅速在各个存包处安插眼线。

果然很快有一个小孩取走手提箱。两个警察跟踪小孩,在人群之中看丢了一分钟,手提箱便被人取走!原来有人付给小孩钱让他取包,从小孩对那人长相的描述得不到任何情报。警察长官大发雷霆,所幸两名笨警察当中的一名事先打开手提箱记录了里面的东东。其中有一捆钞票上写着一行神秘的字:L 10-5 A 10-11。

[SPOILER +/-] 这一行字是什么意思?找到F夫妇和G夫妇

Gethryn推断10-5和10-11是日期,指10月5日和10月11日。L=Leave,A=Arrive。什么样的旅行需要6天时间?横跨大西洋!通过排查11日入港的游轮旅客清单,警方锁定船上只有两个小孩,即F夫妇的儿子和G夫妇的女儿。其中G夫妇的女佣和Garrett的描述吻合,姓名首字母也和女佣A相同,Gethryn猜测她就是A,受人指使要绑架G夫妇的女儿。

警方暗中跟踪保护G夫妇,一直没有情况发生。Gethryn看马戏的时候突然想到,当日在饭馆里Garrett并没有看见两人说话,只是通过听到的声音,判断语气强硬的人长相比较凶悍,语气软弱的人长相比较漂亮,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受人指使的那个女佣B,可能其实长相比较凶悍,那么有可能她其实是F夫妇的女佣!Gethryn迅速和F家取得联系,但是晚了一步,F的小孩已被绑架,F先生正带着一箱赎金去车站和凶手会面……

最后是Garrett和凶手一系列紧张的action。不用说,到头来坏人伏法,小孩平安。

Monday, February 04, 2008

P. D. James, A Taste for Death (1986)

阅读P. D. James的小说有一个技巧,那就是只读对话,对话之间冗长的叙述和描写全都可以略过不读,对情节没有任何影响。这个故事开头还挺吸引人,在教堂里发现一位从男爵(baronet)和一个流浪汉的尸体。接下来有大段的调查,但是基本没有任何推理,直到快结尾的时候才出现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凶手在现场落下了一枚钮扣。这件证物一出现,凶手身份也就大白天下,实在无趣至极。

罗罗嗦嗦扯了四百多页,就像一块注水猪肉,偏偏各方评价居然还都很高,不禁让人无语。

Sunday, February 03, 2008

Reginald Hill, The Wood Beyond (1996)

本书有两条线,一条是Pascoe调查自己的祖父在一战中因逃兵罪被处决的历史。另一条是一个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抗议药厂虐待动物,结果在药厂附近的地里挖出一具陈年骸骨,Dalziel于是着手调查骸骨的来历。

[SPOILER +/-] 骸骨是谁?

是Pascoe祖父的brother。当年误杀死Pascoe伯祖父的人,有个后代是药厂的头。他为了窃取另一个药厂的机密,假冒动物保护组织对对方展开袭击。两条线在书末交汇。

Reginald Hill是当代英国解谜小说巨匠,作品以情节复杂、行文繁难著称,但看完这本书,我不免觉得有点失望。单以文笔来讲,确实比一般的美国作家高一个档次,但情节的复杂度比起Carr、Queen等前辈仍差距不小。同样的故事让Carr来讲只需要一半的篇幅。

Monday, January 07, 2008

John Dickson Carr, He Who Whispers (1946)

完美的作品。两件不可能犯罪,悲惨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A参加谋杀俱乐部的活动,听B讲了一桩多年前的悬案。在这件案子里,男人C和女人D在C父母的反对下结成夫妻,婚后,村子里传出D不忠的传言。一日,C父邀请D在一个高塔上会谈。B去塔上找C父,发现D还没来,C父和C却发生激烈争吵。在C父的强烈要求下,B带C离开了高塔。之后不久大家在塔上发现了C父的尸体,可是在B和C离开高塔,到C父尸体被发现这一段时间,没有人任何人接近过高塔,包括C和D。C父随身带的手提箱也消失不见。

A听了这件离奇命案之后,回到家中,发现自己新到任的秘书竟然是D!A疯狂地爱上了D,但A的姐姐强烈反对。B和Dr. Fell一起来到A的寓所,当晚,A姐的房间里传出一声枪响,大家闯进屋里,发现A姐几无心跳,地上掉落A姐自己的手枪,开过一枪,但奇怪的是A姐身上毫无伤口。大家推测她是看到了一件恐怖的事情,惊恐之下开枪自卫,但还是被吓晕了过去。到底什么事情能把人吓得心跳停止?

[SPOILER +/-] 真相

C设计散步谣言诋毁D的名誉,C父无意中看到了C桌上的信,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心痛欲绝。在高塔上,C和C父发生激烈争吵,C一怒之下捅了自己亲父一刀。这时正好B上到塔上,C父为了掩盖儿子的罪行,将C的雨衣披在自己的雨衣外面(两件雨衣外形一样),盖住身上伤口,并将B和C赶离现场。之后,C父将儿子的雨衣塞入手提箱,从塔上丢入下面的河里。

D当时在河里游泳,拾到了手提箱,将它偷偷藏起。多年之后,C成为了A的姐夫,而D则成了A的秘书。D住在A的家里,C害怕自己当年罪行曝光,决定杀掉D灭口。但是他弄错了房间,错误地进入了A姐的房间。他在黑暗中捆住A姐,不断小声地提示她自己即将扣动扳机,结果她的性命……然后“邦”的一枪,A姐在极度惊恐的情况下昏死过去。

Thursday, January 03, 2008

John Dickson Carr, The Devil in Velvet (1951)

Carr最著名的历史推理小说。推理的戏份不重,更像奇幻小说(寻秦记?)。

本书开篇是主人公历史教授Fenton和恶魔达成一桩交易,出卖自己的灵魂,化身Sir Nick回到1675年的伦敦,调查当年的一桩凶杀案。按照历史记载,Sir Nick的妻子被人用砒霜毒死。

Fenton回到过去之后,很快发现自己的妻子有慢性中毒的症状,并查出下毒者是自己家里的一名女仆。他将女仆清除出户。在调查案件期间他和异党人士发生数次武装冲突,还受到了国王的嘉奖。国王给他展示了他妻子暗中陷害他的证据,他感到万念俱灰,策马狂奔,再次碰到恶魔。他拒绝交出自己的灵魂,理由是自己生于圣诞节那一天,当天出生的人灵魂不受侵害。恶魔震怒之下告诉他,无论他如何努力,他的妻子终将中毒死去。

Nick回到家中,发现妻子果然已中毒不治,心痛昏厥。醒来之后,国王莫名其妙地派人将他关进大狱……

[SPOILER +/-] 谁杀死了Nick的妻子?

Nick自己。Fenton化身Nick之后,时不时会短暂地回归Nick的人格。他误以为妻子背叛了自己,在无意识状态下毒死了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