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05, 2009

Helen McCloy,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本书一开始的设定极有意思。Assistant Chief Inspector Foyle误入一个心理实验,实验有两个对象,一人A扮演谋杀犯,一人B扮演被害人。实验开始后大家被实验组织者C锁入楼内,没想到A真的死了!

Foyle看到有人打碎窗子跑了出去,他认为那是一个矮瘦的男人。C也看到月光下的那人,他觉得是一个高大的男人。助理教授D当时路过,也看到那人,他觉得是个女人!

Dr. Willing看到A的秘书E和一个男孩谈话,走过去的时候男孩已经不见。Willing解释说因为距离遥远,所以三个人其实谁也没看清楚,他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头脑中的附会。

现场留下一封A的遗书,用打字机打成,还有A自杀用的手枪。可是警方在现场找不到子弹,难道是不可能犯罪?

学校的资助人F拜访Willing并提出一种自杀手法,使得现场不会找到子弹。

[SPOILER +/-] F的手法

手枪装上空包弹,然后放到嘴里开枪,火药爆炸产生的气浪会把头颅炸穿。因为用的是空包弹,当然找不到子弹。

Willing则认为先把A打晕,再采用这个手法也可以,不一定是自杀。

Willing向C的合作者中国人G询问了一些问题。G拒绝参加随后的测谎实验。Willing了解到A从德国纳粹逃到美国,没有任何助手,研究癌症。学校里有一个德国交换生H自杀,死亡方式和A相同,Willing认出H就是那个当晚和秘书E说话的男孩。大楼管理员说当晚大家离去之后有人使用楼里的打字机。

D的妻子被人杀死。D提出A有可能是纳粹,因为他和纳粹学生H的死法一样。Willing揭示B有梦游症,那天晚上是B在楼里梦游。Willing给B做测谎实验发现他没有说谎。

最后Willing理清了所有的疑点。

[SPOILER +/-] Willing提出F和G可能的犯罪动机

A从事的真正研究是人工合成铬。F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铬矿,如果A的研究成立,F将受到很大的损失。而铬矿开采停止的话也会影响中美的关系,从而间接影响亚洲战场的格局,这是爱国者G所不愿意看到的。

A实验室的小白鼠鼻粘膜受损,是铬酸所致。

[SPOILER +/-] 真凶及其动机

凶手是D。他害怕A的研究成功会断了学校的经济来源,影响自己的收入,因此杀了A。他杀死纳粹学生H是想让人以为A也是纳粹,从而隐藏自己的动机。他杀死自己的妻子是因为他妻子和他闹离婚,A死后他不再需要妻子的钱。

Willing从下面几点看出了破绽:D在描述“月光下的人”的时候,潜意识中选择了自己讨厌的人,也就是自己的妻子,所以将那人描述成一个女人。从D当时所在的角度,应该看不到大楼的窗子。D犯的最致命的错误是,他在黑暗中用打字机伪造A的遗书,因为看不见键盘,所以习惯性地用法文键盘打字,使得很多字母发生了错位。D是所有嫌犯中唯一一个用法文打字机的人。

之前对F和G的动机挖掘很赞,真凶的动机反倒有些不太可信。

本书对于“月光下的人”进行的心理分析值得称道。三个人对同一个形象给出了不同的描述,这个设定显然模仿了G. K. Chesterton, The Man in the Passage (1914),所不同的是Chesterton给出的是一个物理解释,而McCloy给出的则是一个毫不逊色的心理解释。

No comments: